亚历山大大帝是谁?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以其雄才大略,亚历山大大帝先后统一希腊全境,进而横扫中东地区,不费一兵一卒而占领埃及全境,荡平波斯帝国,大军开到印度河流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占据其三,征服全境约500万平方公里。
在短短的13年时间里,他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他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经济,融合东西文化,并且鼓励民族间通婚,倡导民族间地位平等,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正是他的远征使得古希腊文明得到了广泛传播。
其实,亚历山大大帝是希腊-马其顿教育的产物,曾师从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良好的教育是他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装备。
那么,亚历山大大帝是如何被培养出来的呢?往下看。
原生家庭:强势的母亲抓学习
公元前356年7月,亚历山大出生于马其顿首都佩拉。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母亲是邻国伊庇鲁斯的公主,他又是国王的第一个嗣子,集父母的宠爱于一身。
不过,他的父亲是个事业心很强的男人,经常外出打仗搞业务,不怎么顾家。于是,他的母亲就顺理成章管起了子女小时候的教育问题。
亚历山大的母亲毕竟出身豪门,贵为伊庇鲁斯的公主,生长在面向大海的国度,希腊化程度更高,对于内陆型的马其顿带有一种天生的文化自信。这种出身的女人一般会有一个特点,总觉得老公没品位。
当腓力被部下将士簇拥时,她毫不掩饰对其举止的厌恶,腓力二世自以为的豪放磊落,做出与野蛮士兵同样的举止,就会让她觉得粗鄙。孩子就是父母在现实世界的投射,母亲更加想把独生子培养成一个彻底希腊式的、文明的人。
他的父亲就是个母亲教育儿子的反面教材。
奥林匹娅斯认为,在希腊化方面自己更有文化。她把《伊利亚特》念给年纪尚幼的儿子听,到儿子自己能念的时候,她把书送给了儿子。从此以后,荷马的长篇叙事诗《伊利亚特》成了亚历山大“一生之书”。
这部叙事诗中的第一大英雄阿喀琉斯成了少年亚历山大最崇拜的人。
血与沙:斯巴达式教育
亚历山大13岁时,做梦都想成为英雄阿喀琉斯,喜欢跟性格狂野的爱马嬉戏。但到了这个年龄,只有这些是不够的。
其实,虽然他的母亲瞧不起他的父亲,但做为国王的腓力二世也不是吃素的。等到亚历山大年纪大一点,他就决定要赶紧收回培养儿子的主导权,用男人的方式来培养自己的王位继承人。
他父亲的思维也很有“见识”,请最好的老师才能让孩子有最好的教育。而最能够提高亚历山大军事能力的,就是给他找一个希腊最强大城邦的老师。所以,他的老师来自斯巴达,名字叫列奥尼达。
当时的希腊人只要听到这个名字一定会想到一个人,公元前480年,率领斯巴达300勇士死守温泉关的人——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列奥尼达让“斯巴达战士”的威名响彻整个希腊。波斯国王提出,只要交出武器就让斯巴达人全部安全回国,列奥尼达用“你来取吧”一句话给顶了回去。
他不仅让斯巴达人,也让全希腊的男子们热血沸腾,此后只有斯巴达男性才用列奥尼达这个名字。在父亲选定的这位列奥尼达的指导下,亚历山大在13岁到15岁这整整三年中,受到了最好的“斯巴达式教育”。
斯巴达的老师可不会培养亚历山大的“骄、娇”二气。列奥尼达让马其顿王子和普通士兵一样背上重装备,进行长距离行军。白天王子的餐食和士兵一样是军队大锅饭。不管下雨积雪,还是烈日暴晒,一切不予宽容。哪怕已倒地而眠,命令一下也得跳起来。亚历山大不得不习惯这一切。
温泉关时代,斯巴达战士花费10年掌握的一切,亚历山大和他的伙伴们3年内必须学会。这是腓力选列奥尼达当儿子老师的初衷。只有这样王子才会懂得,士兵必须将自己能做的事做到完美,做不到也要拼命去做,这样他才会发自内心地尊敬士兵。只有这样,他才能像用自己的手足一样用好所有部下。
更有意思的是,马其顿人深谙“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一个国王强不是真的强,国王手底下也强人林立,有一个素质高的军事班底才是做大事的希望。
因此,“斯巴达式教育”在列奥尼达的指导下进行着,亚历山大的小伙伴们也一起参加。他们个个都是马其顿王国地位很高的高官子弟,后来都成了亚历山大进攻波斯时的领军大将。
哲学王的大格局
成大事不仅要有“武力”,还要有格局。如何培养一个人的格局?
父王腓力的了不起之处在于,他认为只让儿子接受“斯巴达式教育”是不够的。他聘请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来启蒙亚历山大,丰富了亚历山大的世界观,养成大格局意识。
这个时期,亚里士多德正值不惑之年。他出生于马其顿,但他年轻时留学雅典,在柏拉图开设的“学院”里学习了20 年,算是一个雅典人。他是柏拉图的学生,而柏拉图的老师是苏格拉底,这意味着亚历山大也算苏格拉底的弟子。
40来岁正值壮年的哲学家成了老师,学生是亚历山大和他形影不离的赫菲斯提安,以及其他的学友伙伴,他负责教给他们所有必需的教养。
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教给少年弟子们的东西,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学习先人们思考什么又如何行动。这是历史,即纵轴上的信息。第二是横轴上的信息,也就是日常的信息。学生需要学习毫无偏见地、冷静地接受这些信息。最后一点是在第一点和第二点的基础上,提高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意志冷静判断,然后付诸实践的能力。这三点既是学习哲学的基本姿态,也是原则。只要掌握了它们,以后不管做什么,不管进军什么领域,都可以用得上。因为教养是可以应用的,所以才有学习的价值。
这就是后来罗马人所说的“自由学艺”(artes liberales),也就是英语中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少年亚历山大从最适合教授这些的人那里学到了这些内容,并且是在13岁到16岁感受性最强的年龄段学习的。
如果学生只是原封不动地接受老师的教诲,那么最终他只是个单纯的优等生而已,亚历山大可不是个乖乖听话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曾跟亚历山大说,“可把希腊人当做朋友平等相待,但对非希腊人(即蛮族)应以对动物或植物的态度相待。”
这一句话就显得老师的格局小了。对于一个要统治天下的人来说,哪里都是自己的子民。亚历山大去波斯以后是持相反的态度。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终究是一个城邦国家时代的希腊人,那么亚历山大则是超越了城邦国家时代的希腊人。他跟随老师学到了一切,但没有一切服从老师。这不正是优秀学生的证明吗?不论怎样,亚里士多德从哲学角度教会亚历山大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的重要性。
亚历山大自己的格局
真正的学霸跟伪学霸的区别是,伪学霸只能拿高分,真正的学霸能改变世界。
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亚里士多德要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能力”。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遇刺身亡。刚满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亚历山大当上国王后,把王位竞争者和阴谋篡权者逐一铲除。国内安定后,他又立刻把矛头转向了国外。
建立世界新格局的时代到了。
亚历山大召见刚从雅典返回的特使,想知道自己继位后,雅典方面有什么动静。特使战战兢兢地说道:“雅典人听闻先王去世的消息,都幸灾乐祸。他们在广场上欢快地庆祝,还说陛下只是个小孩儿,不足为惧……”
亚历山大哈哈大笑,“当我的大军打到雅典城下,他们就知道我的厉害了!”
不久,希腊的底比斯城为反抗马其顿的统治发动起义,亚历山大兵临城下,将整座城池付之一炬,并把全城居民变卖为奴。
这场战争震动了整个希腊,雅典投降派首领立即跑来求见亚历山大,请求他的宽恕。亚历山大笑道:“怎么,你们不是说我是小孩儿吗?现在难道要向一个小孩儿求饶吗?”雅典投降派首领回答:“不敢不敢,我们全雅典都欢迎陛下的到来……”
之后,亚历山大秉承父亲的遗志,积极地向庞大的波斯帝国进攻。出征前,他把自己的全部财产、奴隶、牲畜都分赠了下去。一位将领不解地问他:“陛下,您把财产都赠送掉了,那把什么留给自己呢?” “希望!”
不久,这位年轻的国王率领着2万步兵、5000骑兵和160艘战舰,渡过爱琴海,走上了实现梦想的征程。
在向波斯进军的途中,马其顿军队占领了一座古老的城市。城中有一辆传说中的战车,战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城里世世代代流传着一个预言:谁能把这个绳结解开,谁就能占领整个亚洲。亚历山大想尝试解开绳结,但没有成功。他思考了一会儿,然后拔出剑来,砍断了绳结,然后大笑道:“管它什么绳结,让亚洲在我的剑下屈服吧!”
此后,亚历山大先是重创波斯大军,趁势南下,征服了波斯的属国埃及。在完全控制了波斯帝国的西部疆域后,亚历山大率军在高加米拉与波斯国王展开了大决战,并再次大败波斯军。波斯军阵亡30万,被俘30万,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弃军逃走,并在途中被部将所杀。
一个好学生就这么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定都巴比伦,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做成了。许多人觉得亚历山大大帝是个天生的征服者,其实,在亚历山大身上我们更应该看到教育的力量。
教育究竟带给亚历山大什么?多种多样的知识?强健的体魄?要说,还是格局。
严苛的斯巴达式的军事教育带给亚历山大的式出色的指挥作战、冲锋陷阵的能力,这是他能够统帅大军的基础。此外,他从自己的导师亚里士多德身上最大的收获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思想教育还让他突破了以往的军事作战方式,另辟蹊径开创了一支从战术到战略都十分强大的希腊大军。
更重要的是这种能力使他不盲从传统,他的脑筋更加灵活,眼光更加长远,在许多城邦拘泥于维护眼前利益的时候选择积极进取,去开辟一个新的天地,走出欧洲,走向世界。
所以说,真正决定一个人高度的,是他的见识和格局,让亚历山大功成名就的,正是“学霸”的大视野,大格局。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唐闻佳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