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跑步一边拾起路边的塑料瓶,通过技术创新,将这些塑料瓶转化为建筑材料盖房子;在家乡搭建“云农业”平台,统筹一个县城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全过程,解决农村丰产不丰收的“老大难”问题……
今天,第四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YICMG2019)在柬埔寨金边拉开序幕,六国学子为澜湄绿色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届比赛以“绿色消费、生产和社会发展”为主题,关注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中的“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响应本届赛事的主题,澜湄六国8所高校的51件作品经过国际专家委员会通讯评审,最终共计20支队伍、60名选手进入决赛环节。决赛场上,所有参赛选手们将被重新编组为国际团队进行比赛,专家们将根据孵化方案的质量和跨国团队的表现,评选出“最佳跨国团队”和“最佳孵化方案”两个奖项。获奖项目团队将被邀请参加拟于2019年7月在青海举办的第三届澜湄青年创新创业训练营。
当天,复旦大学分别与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柬埔寨卫生科学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为进一步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青年智慧聚焦绿色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7年9月,青海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大四学生高传志和马遥发起“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项目”,他们邀请来自全国15所大学的600余名大学生一起,到黄河源头进行水质调研活动。志愿者们挨家挨户进行访谈调研,并对黄河源头水质进行采样调查。“许多调研结果出乎意料,比如适当的旅游开发乃至水葬等传统习俗,并没有破坏当地水质,这为保护环境提供了许多新想法。”
归来后,两位同学发起“澜湄青年环保联盟”项目,在公益组织与热心的大学生群体之间架起一条爱心桥梁。“澜沧江-湄公河是我们共同需要保护的对象,这也体现了六国大学生的责任心。”高传志说。
澜湄合作因水而生。澜湄六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在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加剧的当下,流域的保护、治理和开发亟需共同探索,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与居民基本教育和健康保障不到位等社会问题仍需协力解决。因此,澜湄六国选手从能源可持续利用、绿色基础设施、青年联盟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实践,凝聚青年在流域治理中的智慧。
除了青海大学,越南河内人文社科大学的“绿色未来”网站建设项目提出整合区域绿色产品信息资源,动员青年参与运营,鼓励人们绿色消费。缅甸阳光大学带来的“绿色升级改造工程”同样吸引眼球,该校化学专业研究生Hnin Pwint Phyu畅想,可以将对环境造成威胁的塑料瓶中装入特殊的砂石做成砖头的替代品,用于房屋建设。此外,还可以提倡年轻人在跑步、徒步过程中收集塑料瓶,形成环境保护的理念。
轮办机制打造教育合作新理念
YICMG缘起青海、结缘广西、展望湄公河五国,服务澜湄合作机制,对接新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比赛至今已经举办三届赛事,共计近千人次参加,提交政策创新、公益创业和小微企业方案135个(湄公河五国学生方案占80%以上)。赛事由六国轮办机制,前三届赛事分别在青海玉树、广西南宁、老挝万象成功举办。
YICMG2019把“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亲如一家”的澜湄文化带到坐落在湄公河与洞里萨河之间的三角洲地带的柬埔寨金边。
柬埔寨教育青年与体育部部长约·诺伊感叹道:“四年以来,因为YICMG而走到一起的澜湄流域六国高校、外交机构、智库、社会企业继续团结共进,合作网络不断扩展,我们的友谊愈加深厚!”
六国轮办机制的顺利开展意味着YICMG的合作机制日趋成熟并成为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的重要平台。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认为:“YICMG努力实现流域治理模式与教育合作创新,让年轻学生了解澜湄流域的发展实际。本项赛事关注区域合作和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六国专家学者与青年大学生的研究探索,相信必定能为推动澜湄流域共同治理与开发提供新动力。”
友谊之河唱响青年交流旋律
由复旦大学、广西财经大学、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的学生组成的青年志愿者团队也为青年交流合作留下亮丽一笔。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的志愿者胡顺良说:“我一直激动地期待赛事在柬埔寨举办。赛事第一天,我就感受到,尽管六国文化各有特色,但是都保持友好与开放的态度。”
YICMG四年来的成长,属于澜湄合作从培育期迈向成长期的一部分。而六国青年通过合作与交流,为其成长注入源头活水。
来自泰国的陈良琦是复旦大学国务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掌握中泰两国语言的她全程参与了赛事的筹备与举办。她认为YICMG给青年们创造了增进相互了解的平台:“无论是选手还是工作人员都可以相互认识与交流。我跟随这个有效率、有激情的团队一起工作,并逐步了解各国青年的思考方式。”
作者:记者张鹏 金边专电
图片:闫一平 杨铭宇 摄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