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录取正在进行,高中毕业生都将找到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开启新的生活。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无论成绩如何,都应该只是过去学习生涯的阶段性总结。
本报近日采访了几位应届考生,他们的学习生涯或几经波折或一帆风顺。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父母的宽容、开明,成为他们面临困境时最大的心理支持。
对于所有为人父母者来说,家庭中给孩子带来温暖、支持和鼓励的,往往不是对孩子无时无刻的关注,或学业的严苛要求,父母最深刻的理解、信任和宽容,才是孩子成长和成熟的力量来源——
从地理B+的失利到成功迈入清华
高考结束不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8)班的孙竹萱第一次作为“过来人”,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高中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因为努力和良好的心态调整,孙竹萱在高考中取得608分,并通过清华大学上海领军计划被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录取。
要知道一年多前,孙竹萱在首门地理学科等级考中发挥失常,只考了B+,还因误认为诈骗电话而错失北京大学艺术营的面试机会。“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总结高中三年跌宕起伏的学习经历,这位18岁少年愈发成熟。
地理B+、错过北大艺术营,高中生活给了她当头一棒
孙竹萱小学就读于家门口的昌邑小学,初中是浦东交中初级中学,高中之前,她一直轻松达到成绩优秀。
但进入交大附中后,孙竹萱所在的英才班汇聚了全市的尖子生,这让她倍感压力。“特别想要证明自己的能力,每天埋头苦学,一次没考好就会患得患失。”要强的她报考了物理、数学竞赛班,却都落榜了。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孙竹萱只列年级100多名。
高中前两年,孙竹萱的成绩和心态就像大海里的小舢板,起起落落。
孙竹萱学业考选择了物理、地理和历史学科。虽然物理和地理都不是她擅长的,但她说:“我总相信,勤能补拙,多刷题肯定能考好。”
高二下学期地理等级考前三个月,孙竹萱全身心投入备考,还特地报了两个地理补习班。“但是太紧张了,地理但凡有一道选择题做错,我就会全身发冷汗、晚上失眠。”结果在地理等级考中,孙竹萱只考了B+。“这意味着总分已被扣了6分,还会因此错失清北的自招面试。”孙竹萱和班主任张余婷在厕所里抱头痛哭。
那个暑假,原本报名北京大学艺术营的孙竹萱并没有入围第一轮面试。没想到,北大艺术营第二次补录时,给了孙竹萱面试机会。“老师给我爸爸打电话,我们都以为是诈骗电话。直到学校校长到北京出差,北大招生老师抱怨,‘你们的孙竹萱为什么不来考试?!’”就这样,孙竹萱再一次与北京大学擦肩而过。
绝好的学习方法比无限的努力更重要
高一、高二,孙竹萱每天挑灯夜战到深夜12点,高三更是战斗到凌晨一点。每个周末,孙竹萱都在浦东图书馆学习到闭馆;每次下课,她都跑到老师办公室去请教问题……各学科老师都对她说过:“诶,你又来啦?!”苦读之下,高二上学期,孙竹萱的成绩逐渐上升到年级前十。但在老师们的眼中,孙竹萱的学习方法“有些吃力”。
升入高三后第一次全年级大会上,上海交大附中副校长曾国光说,好成绩的得来需要三个关键要素——天赋、努力和绝好的学习方法。
彼时,刚刚地理考试失利的孙竹萱开始反思,从初中沿袭的题海战术,似乎并不适合高中的学习。
她渐渐摸索出了有条理的复习方法。比如,数学科目不要一味纠结在难题上,而应该关注哪些题目本应该做对,却因为马虎而丢失了分数。“别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张余婷鼓励她说,地理上丢掉的6分,可以在数学上追回来!最终高考时,孙竹萱的数学获得满分150分。
好 “心态”才是最终的制胜法宝
“原本,我最不相信老师和学姐们口中的心态是高考成功的关键。没想到,自己最终能被清华大学录取,正是因为及时调整了心态。”孙竹萱很感激自己有着“佛系父母”,他们对她最大的期待是身体好、学得开心,对于能否考上名校,并没有给她太大压力。
几次考试失利,反而让孙竹萱放下了紧张心态。“我不再去想能不能考上清北,而是确保自己不会的题目都弄懂会做。”高三时孙竹萱渐渐摆脱了失眠,心情舒畅后成绩一路上扬。
清华大学上海领军计划和北京大学上海博雅计划到上海选拔优秀人才时,孙竹萱几乎都以最后一名的成绩入围。“爸妈本来劝我放弃面试,留出时间备战高考。不过我觉得无所谓,有机会就不妨试一试。”虽然首轮入围成绩并不理想,但孙竹萱在笔试和两校北京的面试中表现出色。此外,凭借高考中的优异成绩,孙竹萱不仅通过上海领军计划被清华大学录取,还如愿录取到了她心仪的高分志愿——经管学院。
“惊呆了!”被录取后的第一时间,孙竹萱向老师和父母汇报了喜讯。她说,高中三年是心灵成长最快的三年。跌宕起伏的学习生活让原本张扬的她变得谦和、稳重,“高中生活的磨砺是我人生宝贵的财富”。
逆境时的鼓励是最智慧的父爱
“真意外,没想到自己能考这么高分。”636分!上海中学高三(4)班孙沁怡对自己的高考成绩颇为满意。然后,她又补充了一句,“肯定有运气成分!”根据专业兴趣,孙沁怡报考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回想寒窗苦读的时光,孙沁怡很是感慨:“我最想感谢父亲,他在我处于逆境时帮我理性分析、给我鼓励,在我放松时对我要求严厉,陪伴我一路前行。”在高校任计算机科学教师的孙爸爸一直怀揣着这样的育儿理念——充分相信孩子。
孙爸爸说,如今的孩子不缺少努力和聪慧,但父母常常忽略了给孩子最基本的信任和鼓励。他认为,智慧的父母要懂得做孩子的伙伴,在孩子动力不足的时候,用爱为孩子打一针温暖的强心剂。
父亲的鼓励让她从数学低于平均分到高考满分
孙沁怡高考数学是满分150分。但,数学曾经是孙沁怡的“软肋”。
孙沁怡在松江第二实验小学度过了五年快乐的小学时光。直到小学四年级,眼看着身边的小伙伴都在外面加班加点补习,孙爸爸孙妈妈商量,是不是应该让孩子多学一点。
但是,稍难的数学题,100分的卷子,孙沁怡只拿了十几分。看着失落的女儿,孙爸爸鼓励道,“不是你成绩差,而是你从来没有接触过校外的学习内容,我们不要气馁。”一年之后,她就有了很大进步。
初中升入华育中学,孙沁怡被分入理科实验班,这也被戏称“大牛班”。刚刚入学的孙沁怡数学成绩常常名列全班倒数。但是爸爸安慰她说:“别的孩子抢跑了几年,虽然我们在起跑线上落后了一点,但不用心急。爸爸相信凭你的努力,一定能赶上!”
仅仅一个学期,她的数学成绩就赶上了班级平均分。升入初三,细心的数学老师统计了一年的成绩后发现,孙沁怡的数学成绩排名全班第一。
高中阶段,孙沁怡的数学也曾考在平均分之下,却再次在高考中逆袭。她认为,学习数学、物理等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适当的刷题会提高对题目类型的熟练程度。此外,理科学习“错题”的归纳整理必不可少。“每逢大考前,我都会把错题集上的题目再做一遍。此外,平时可以做一些难题稍大的题目,等到考试中遇到难度稍低的试题,心里就有底气了”。
坚持十余年与笔墨纸砚为伴
孙沁怡父母认为,完满的人生应该有兴趣爱好作伴,学习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为孙沁怡选择了一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之路——舞蹈、乐器、书法、作文、讲故事、外语口语等培训班,孙沁怡都尝试过。
孙爸爸认为,小学低年级阶段,要着重激发孩子的自主兴趣,培养孩子对社会的认知和交流能力。
“什么都尝试一下,孩子总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父母发现,孙沁怡在文科方面的特长逐渐显露出来。小学四年级,孙沁怡就在全市作文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五年级时斩获一等奖,并作为代表赴香港参赛。
慢慢地,孙沁怡发现了自己对于书法的爱好,从幼儿园大班拿起毛笔开始,笔墨纸砚就成为了她最好的伙伴。即便在功课繁忙的高中时期,她也从未停止练习书法。这些课余爱好非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在紧张的课余时间,成为了最好的休闲方式。
孙沁怡说,书法不仅修身养性,还让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促进了自己语文的学习。比如,《红楼梦》等传统经典书籍,是孙沁怡的最爱。“已经不记得自己看过多少遍《红楼梦》了,书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不少人生哲理也在读书中慢慢内化为人生经验”。
直到高三冲刺高考前,孙沁怡才依依不舍暂别了书法。查到分数的第二天,孙沁怡就联系了自己的书法老师,回到书桌前挥笔,成为她不可割舍的情怀。
全家人一起大开脑洞,女儿还得了“市长奖”
高中三年,复旦附中2019届毕业生张镜如身上最大的标签就是“科技迷”,身为上海青少年科学社会员的她手握第七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等重量级科创奖项,同时还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小行星的殊荣,目前已经被清华大学建筑专业录取。
有趣的是,她的父亲、上海电教馆馆长张治曾是第三届市长奖提名奖得主——这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结果,主要得益于家庭教育对孩子好奇心、想象力的保护和鼓励,因为有时候,一些看似无厘头的“脑洞”、一些没必要大费周章的事,恰恰是开启灵感的那个重要瞬间。
在好奇心里“泡”大的孩子,在科研中理解了责任和坚持
去年5月18日,第69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落幕。全球76个国家和地区的1784名选手云集,其中包括24名来自中国大陆的青少年科学苗子。张镜如参与的课题 《谁是鼠大王—C57BL/6小鼠社会等级现象的发现及其规律初探》最终斩获动物学科二等奖。有趣的是,这个从动物行为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角度探究实验环境中小鼠等级现象的课题灵感,来源于《理想国》一书。
做这个课题期间,张镜如最难忘的关键词是“坚持”。
她坦言,小时候的她总是随意地四处渴望、好奇,却很难想到为此负责;长大后才渐渐明白,一场研究需要的不仅是想法和好奇,还有责任和坚持。为了完成这个课题,平日,她必须每天去实验室更新实验动物的标记;寒假也不能休息,她必须和另外两位组员轮流驻守上海,因为每两天需要为实验的动物加深一次标记,同时每周还要为它们补充两次水和食物。“实验必须重复验证,但当实验最初的新鲜感退去后,总得有些什么支撑着我继续下去——那时我才真正明白自己正在做什么。”在体验完整科研流程的过程中,她深刻地体会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坚持。
眼下,在高考中稳定发挥的张镜如已经被清华大学建筑系录取。这个专业对现在的她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新领域,但她觉得,这或许正是乐趣所在。
“建筑学是一个交叉着科学理性、人文情怀和美学思想的领域。”还没踏入大学的她已经在畅想未来的学习生活,她希望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外,能够“多走、多看、多听”,去看看那些优秀的建筑,及其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与美学构想。她想这大概会是一段漫长而浪漫的旅程——不断吸纳,逐步创造,不断解构,也不断建构。“这样的学习之旅和职业生涯值得期待”。
不问成绩、不求结果,“奇怪”的家庭教育背后是对创造力的保护
在张镜如的成长历程中,对她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开明而智慧的父母。而他们之间的相处,充斥着许多“无厘头”的往事。
张镜如回忆,小时候,她曾给来自家院子里偷吃葡萄的小鸟写了一篇《我为小鸟辩护》。初中时,为了探究蜘蛛的结网策略,她在家中的小房间里堆满了养蜘蛛的箱子,父母知道后,没有责怪,反而十分支持。高中阶段,有一天晚上她和父亲在小区散步,正好看见一只蝉趴在轮胎上蜕皮,于是两个人就举着手电筒和单反相机蹲在地上足足看了一个多小时。还有一回,她在小区一棵树上看见一个巨大的蜂窝,最后全家人一起跑去观察了好久。如今回忆起这些“蠢事”,张镜如仍会忍俊不禁,但她知道,这既是她和父母心中总不磨灭的对大自然的好奇,也是他们对自己最好的言传身教。
和女儿共同成长的每个瞬间,张治也记得很清楚。他记得女儿小时候曾问过一个问题:螺蛳种在土里可以长出新螺蛳吗?张治没有直接告诉女儿答案,而是和女儿一起尝试“种植螺蛳”,最后她明白了螺蛳并不是植物。“在别人看来,也许这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这样大费周章实属徒劳,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张治说,正是在“大费周章”的过程中,孩子的科创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一并得到了锻炼,而且她还亲身体会了记录实验感受,并为了印证结论查阅、收集资料等一系列科研步骤。“这些更鲜活的收获难道不比一个答案重要吗?”
张治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没有什么秘诀可言,因为这十几年来,他和妻子始终坚持一个育儿信条:尽全力为孩子打造宽松、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围,即使工作繁忙,也一定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探究她感兴趣的事物。
是足够的爱和信任,以及足够的成长空间,让张镜如变成了一个敢于做梦、敢于追梦的小创客。“我是个经常‘脑洞大开’的人,幸运的是,父母总是非常支持我的各种尝试,也并不要求我一定要得到什么探究结果。享受过程,就是最大的收获。”张镜如骄傲地说。
作者:张鹏 朱颖婕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