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福州街头,一位骑电动车、载一名中国女子的外籍男子在被交警拦下后,竟对警察暴力推搡。
经查,该外籍男子为福州农林大学国际学院留学生。这一事件目前的进展是:经过批评教育,该男子认识到自身错误,并书面悔过。目前,警方已对该男子的交通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其所在学院已将该人带回,将加强教育。
这一事件看上去已经处理结束了,但在网上的讨论并没有就此消停。留学生在闹市街头公然推搡交警,他到底在不知不觉间推到了什么?为何处理结果来了,讨论余波还在?公众聚焦的,基本是以下三个维度:
首先,警察的执法,必须“刚”。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尺度,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在街头没有遵守交通规则,该怎样处罚,就应怎样处罚。平心而论,交警每天在街头执法,但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意想不到的情况。但是,在任何情况下,法律之所以神圣不可侵犯,就是通过执法的刚性来保证的。很多时候,民警正面“刚”,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是为了法律的面子。法律有威严,民众就有安全感。所以,推搡警察的留学生依法受到处罚是必然的。
根据7月10日,福州警方发布通报:已对该男子交通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其次,留学生的管理,怎么管?
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随着教育国际化工作的稳步推进,如今大学里的外国留学生确实越来越多了。2018年,来华留学生已超49万人,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
留学生数量逐年攀升,本身是件好事,说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看好中国,被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所吸引,愿意到中国来学习、发展。但另一方面,当“留学中国”日益成为一个品牌的同时,更多的高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对留学生的管理,也是当务之急。
高校在对留学生开始培养的过程中,除了提供修习语言和中国文化的相关课程,法律这门课必须要上好,这也是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一个方面。不因外国人以汉语不好为由,而在相关课程的考核中“放水”,不因外国人以不了解中国文化为由,就放低对相关专业学习的要求——这些环节如果都抓紧抓好,留学生就能从身边的校园环境中感受到制度的刚性。
此次的事件也提醒我们,对留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教育,育人是更重要的方面。要让更多留学生耳濡目染,感受到中国是一个友好国家,更是一个法治国家。
再次,推搡事件结果来了,怎么看?
从参与这一事件的网民具体讨论中,一种声音认为,对留学生的处罚太轻了。有人甚至“代入”,如果是中国的大学生推搡交警呢?如果是一个别的普通人有类似的行为呢?……
其实,对一则具体的违法事件进行处罚,我们要相信警方有足够的依法办案能力,要相信这样的处理结果必然是以具体的法律条款为准绳而裁决、作出的。按照笔者的看法,过度的演绎、无休止的“代入”和不必要的情绪渲染,其实没有必要。
一个社会是否成熟,有一个标志:那就是在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时,国民发表的意见是否理性、成熟。就事论事地讨论问题,集中民智、形成一些正确意见,将有助于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相反,过分敏感的神经,以及一些充满情绪化的评论,则会把一些理性的讨论带偏。最后,除了空发牢骚,留下的是一地鸡毛和负能量。
作者:樊丽萍
编辑:樊丽萍
责任编辑:杨逸琪 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