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家长圈里议论最热的话题莫过于电视剧《小欢喜》了。
电视剧围绕三个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就教育焦虑、亲子关系、升学压力等社会话题展开了探讨。课代表身边有不少观众们大呼“真实”,表示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剧中人物的经历固然精彩、吸引人,但其影射出的同样真实存在的“教育问题”更加不容忽视。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小欢喜》里的这些“教育雷区”,你有没有中招?
1、“我都是为了你好”
这句话实在太耳熟了,课代表相信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都听过无数遍。
剧中的单亲妈妈宋倩一门心思为了女儿谋划,为了帮身为高三考生的女儿补充营养,甚至想出了“生吞海参”养生大法,逼迫女儿每天空腹“生吞海参”,还开启了洗脑式科普:“营养价值可高了,一年都不会感冒”、“每天吃一个多记二十个英语单词”……
宋倩的女儿最后不堪其扰,吐了个干净。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家长眼中的“好”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好”吗?又有多少家长做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最后被孩子“吐”得干干净净,和孩子两败俱伤?如果家长们和孩子们能流畅地沟通,拥有一个共同的“好”,那么是否可以少一点“无用功”,多一点共同进步呢?
2、“你好好读书,其他别管”
同样是宋倩,女儿英子成绩优秀,兴趣广泛,但是高三伊始,作为老师的宋倩为英子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不让英子多见“不靠谱”的爸爸,不让玩乐高,不让做天文馆讲解员的志愿者,一切行为都要围绕学习进行。英子快乐吗?不快乐。英子的成绩提升了吗?也没有。
读书、学习当然是高三考生的第一要务,但是为了学习就可以剥夺孩子的一切兴趣活动吗?我们都知道,长此以往只会导致两个结果:对学习的逆反和亲子关系的恶化,而这真的是家长们一开始想要的吗?
3、“我为了你牺牲了一切”
这句话多少有一些“道德绑架”的意味,但也不得不承认是“杀伤力”极强的一句话。每每当家长说出这句话,无论刚刚气焰多盛的孩子都只能瞬间偃旗息鼓。“是啊,谁让她/他为我付出了这么多呢,听她/他的吧……”多少孩子的最后都是这样“委曲求全”,因为不是自愿,所以往往也快乐不起来。
只是,一个事事以父母的意志为先的孩子的确乖巧听话,可我们能指望他有真正长大的一天吗?当习惯成自然,我们很难不去担心他/她会不会最终成为一个没主见没担当没追求的“乖孩子”,一个永远的“孩子”。
4、把孩子当下属
剧中的季胜利是一身正气的区长,早已习惯了官位给自己带来的威严和权威,因此和孩子打交道时总是难免带着“官腔”,再加上忙于工作,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和正处“叛逆期”的孩子沟通更加不畅,由此引出了一系列事件。
其实,现实中像季胜利这样的家长有不少,习惯身处高位的他们有一套高标准严要求,总是希望孩子进退有度、善解人意。这样的出发点固然没错,但家长们也别忘了,看上去再老成的孩子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孩子,遇到问题时本来就手忙脚乱,如果再加上家长一味地批评、逼迫,不仅无益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甚至还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5、丧偶式育儿
和剧中“窒息式育儿”的宋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子的亲生父亲。永远乐乐呵呵,支持英子一切个人爱好的他看似是开明、完美的家长。但细究之下,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开明、乐观都建立在他的“不负责”上,就连英子也曾不无惊讶地说:“你怎么突然这么关心我学习?”
这样的家长,正是之前全网吐槽的丧偶式育儿中那个“丧”的“偶”,平时从来不见他/她对孩子的教育上心已经够让人糟心了,到了关键时刻又出来“和稀泥”,家长双方的意见不一致,态度不明确,关键时刻只会寸步难行。
《小欢喜》中的三个家庭,可以看到中国大多数家庭的影子,孩子们获得的爱很多,但他们心底最迫切的需求是理解和沟通。
古人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今人有“父母皆祸害”小组,父母究竟是好是坏?
小编倒想借网上的“名言”说一句“公道话”:爸爸妈妈也是第一次当人家的爸爸、妈妈,所以会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那么各位爸爸妈妈是否愿意陪着自己的孩子们一起成长呢?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转载自魔都语文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