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男性的传统要求往往是内敛、缄默和深沉,重于“做”,轻于“说”;在外奔忙、挣钱养家,能为家人遮风挡雨。然而我们也越来越多地听到:爸爸“不在场”、父爱缺失、“丧偶式育儿”。同时,父亲们是否经常受到来自孩子的灵魂拷问:“爸爸你成功吗?”、“你要求我的,你都做到了吗?”究其原因是爸爸不够努力、不够爱孩子吗?
6月21日晚,上海家长学校在线课堂第十六讲以“父爱如山,坚强而温暖!”为题,邀请SMG著名主持人骆新、《能爸逗娃》专栏作者商建刚、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轶斌共同分享父亲育儿的智慧。从育儿方式、参与家庭教育、处理与家人和孩子的关系等方面,探讨父亲如何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坚强、更温暖的支持与陪伴。
在孩子人生成长过程中,会本能地去靠近、去追寻父亲的行为、思想、品质,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也是独特的。父亲自身需要不断成长,在家庭教育中扮演各种角色、面对不同挑战、寻找为父的意义。父亲不仅要成为坚强威严的家长,还要成为把温暖带给孩子的玩伴、朋友和知己。对大多数父亲而言,做到“坚强”并不难,而如何把父爱的“温暖”浸润到家庭教育中,需要在父爱中融入更多的智慧。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有怎样的亲子关系?商建刚抛出了几个问题:作为家长是不是应该放下成年人的傲慢?对父亲来说尊重孩子是不是义务?孩子想要玩两小时游戏,父亲要尊重孩子的要求么?孩子选择不上任何辅导班,父亲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么?
嘉宾们认为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要成为孩子的玩伴、朋友、教练、榜样,面对孩子要放下成年人的傲慢,学会尊重孩子。父亲与孩子是肩并肩的关系,应该共同面对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父亲和孩子不能只是教练和学员的关系,还应该是伙伴,可以对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产生的观点和想法进行交流、讨论。
商建刚笑言:作为父亲,能够让孩子不嫌弃就是基本目标了。达到这个目标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对孩子既要有严格的要求,又要扮演好“暖爸”的角色。如果让孩子感到太多压力或者功利性较强,面临的结果就是迫使孩子早早地对父亲关上心门。父亲带娃的最高目标就是让孩子愿意跟你分享他的快乐和不快乐、开心和不开心。
父亲如何参与并融入家庭教育
张轶斌分析了父亲融入家庭教育困难的重要根源:当父亲们还在儿童时期,就被教育和设定了他们的社会角色。男人的主要任务是挣钱养家,女人的重要职责就是做家务、带孩子。这种影响造成了在很多人心中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爸爸不用参与家庭育儿是天经地义的事,在男性的潜意识中没有把家务和育儿看作是自己分内的事。
商建刚直言:父亲回归家庭教育,不能把一套自认为成功的规则带到家庭,指导家人该如何生活;也不能回到家就开始教育孩子,期望让孩子更加成功,目的性非常强。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山水相融,共同参与家庭教育。父亲不能只是表现得坚强有力、阳刚“爸”气,还需要把父爱的温暖带给孩子。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孩子成长,更是为了避免自己日后不再孤单。父亲融入到家庭教育中,本质上是融入到家庭中,避免自己的孤独。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温暖。
张轶斌坦言: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爱你,不是看他给了你多好的物质条件,而是看他在你身上花了多少时间。什么是有质量地带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花时间,时间代表爱。
主持人骆新分享了父亲融入家庭教育的五条建议:适当管教孩子;分担母亲责任;管理自身情绪;保持男子气概;让孩子做决定。
父亲如何兼顾“育儿”与“事业”
商建刚认为孩子在10岁之前可以在各方面让他自由发展,父亲可以保持一种“迟钝”的状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观察孩子的发展。当孩子到了10-15岁这个关键阶段,开始真正懂事了,更多地接触世界了,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时候父亲可以把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注入进去。在这5年时间里,是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黄金时期,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到15岁以后,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和生活圈子,父亲的影响力就会逐步减弱了。在平衡“育儿”和“事业”的方法上,讲究陪伴孩子成长的效率和质量,抓住关键时间段,力求做到事半功倍。
张轶斌则认为父亲应该尽早投入家庭教育,甚至在孕前就要开始进行育儿教育。从学前教育科学而言,10岁以后再介入孩子的家庭教育,会导致孩子跟父亲的亲密感难以建立。第一,父亲要对家庭经济基础建设作出合理安排;第二,要关心孕期中的母亲,孩子在三岁以前,母亲是不可替代的,但是父亲同样不可以缺位,孩子三岁后父亲要逐步进行管教等家庭教育工作;第三,父亲即使不在身边,也要创造出“现场感”,可以通过各种联系方式,让孩子感觉到父亲就在他的身边。父亲应该尽可能从工作中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尽早介入家庭教育。
两位嘉宾对父亲如何兼顾“育儿”与“事业”既有共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观点。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更合适的选择,这是留给各位父亲的“家庭教育作业”。
作者:王星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 上海开放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