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土生土长的上海父母,本来在用上海话对话说得蛮好的,突然孩子来了,大人们立马改用普通话。这种转换,反应之迅速,神态之自然,大人是毫无感觉的。
这是如今很多家长的常态,但仔细想想,这是不是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呢?今天的上海小囡中,还有多少人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上海话是否需要好好保护了呢?
保护和传承上海方言,十分重要。小而言之,上海话是上海城市、上海文化、上海历史和上海人的显著特色与重要标志;大而言之,上海话同全国各地的几千种方言一起,构成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之一。
2008年3月1日,上海的全国政协委员在虹桥机场候机赴京,我同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说起上海话的困境,她不无同感,且作为以沪语为基础载体的沪剧人,更有一番职业忧虑乃至戚戚。此后几年,我们又数次谈及此事。她告诉我,沪剧院著名演员吕贤丽等正在主持儿童沪语营,上海话和沪剧唱段都弄得像模像样。还有各方面都有些行动,比如新民晚报辟出上海话专题,电台开播上海话频道,电视台举办沪语娱乐节目,公共交通双语报站,等等。
但这一切,还不足以保护上海话。2014年1月上海“两会”前,部分代表委员在一起座谈。市政协委员、上海滑稽剧团团长钱程发言,讲的也是上海话保护中的问题。会后我同他交流说,保护上海话等方言恐怕并非地方努力就行,要从文化战略层面上作全局考虑。他以为然!于是,我就写了《保护方言,应该成为国家文化战略》提案初稿。
我想到,赵丽宏是享有全国声誉的上海文化人,又同是全国政协委员和市政府参事,就征求他的意见联署,他迅即回复同意。这样,就敲定了提案并提交给当年3月的全国政协大会。提案认为:全国包括上海方言面临着严峻形势;分析了方言衰弱的基本原因及弊端;认为唯有将保护方言成为国家文化战略才能根本逆转方言的颓势;最后,提出了保护方言的六条对策。
全国政协将此提案送交了国家教育部(主管语言的国家机构)。同年9月24日,教育部书面回复说,提案中提出的保护方言应纳入国家文化战略的建议有重要的针对性。看来,国家是重视保护方言的。此后,我同钱程还商议过成立上海话推广协会等话题。
倏忽之间,六年过去了。六年来,单就上海话的境况而言,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的是社会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忧的是很少说上海话的现状没有根本改观,前景堪忧的警报没有解除。
那么,办法在哪里呢?较为紧要的至少有三:
一是,目前保护上海话的手段和形式已经百花齐放,不过千手段、万形式,“开口说”还是关键。现在大家都能听懂上海话了,但是你不说上海话谁能听到上海话呢?光听不说是“假把式”,所以要强调开口说。
二是,创造说话“双轨制”的环境和氛围,私处说上海话,公处说普通话。即私人、家庭等非正式场合说上海话,公共及正式场合说普通话。既维护普通话的法定地位、主导地位,又保护方言的民俗地位、辅助地位,“河水不犯井水”。这可能需要市管理部门制定一些措施,倡导学校、机关、团体开风气之先。
三是,针对上海话的希望主要在幼儿及青少年,所以对学校说话“双轨制”要有较多细致的安排。同时,对学校中擅长上海话的本土教师比例要有适当的配置。
上海这个城市,历来有能做成事的传统。远的不说,最近的记录就是垃圾分类难题,在上海被基本攻克。相信保护上海话、传承上海话这件上海自己的难事一样也可以做好。这样,上海闲话不会绝脱,沪剧、滑稽戏等上海本土文化艺术奇葩也不会绝脱。我憧憬着,在普通话带领下的中华方言文化百花园中,上海话必将以独特的魅力开放得更加艳丽!
本文作者张泓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委成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原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中心主任
作者:张泓铭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文汇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