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学模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蒋先生有一条充满哲理的座右铭:“不能守旧,不怕守旧。”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与时俱进,不死守僵硬教条,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而很多人或许不甚了解的是,除编写《政治经济学教材》,蒋学模还是文学名著《基督山伯爵》的译者。
今年恰逢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蒋学模先生百年诞辰,日前,复旦大学举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论坛——暨蒋学模教授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缅怀蒋学模先生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传承弘扬老一辈经济学家的治学精神。
蒋学模先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累计发行量达2000多万册,可谓空前绝后。在经济学界,各版知名的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著者有关理论体系的认识。在政治经济学界,尤其是我国政治经济学界,以教科书为载体的学术构建传统就更为明显。而能否写出一本成熟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意味着能否做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建构。13个省编写了14个版本的教科书,1960年到中央党校讨论,之后两本教材公开出版,蒋学模等主编的上海版教材就是其中之一。这版教材可以说是我国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经验的早期政治经济学文献,并充分体现了紧扣实践的理论创新精神。教材还系统概括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提出了中国学者在中国问题上的研究论点,打破了苏联经济学教材的不足。
蒋学模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蒋先生有一条充满哲理的座右铭:“不能守旧,不怕守旧。”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与时俱进,不死守僵硬教条,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而很多人或许不甚了解的是,除编写《政治经济学教材》,蒋学模还是文学名著《基督山伯爵》的译者。
研讨会上,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伍柏麟回顾了与蒋先生之间的师生情谊与合作共事的经历,认为蒋先生在为人方面、政治方面、学术方面、研究方面都是他的导师。蒋先生在学术上坚持要学好一门外语,学好一本经济学著作。伍教授还提到,蒋先生的教材多次修改,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进程,及时将实践证明是科学正确的经验转换成教材建设的鲜活素材,结合教材的特点和中国的实际加以修改。
全国综合性大学《资本论》研究会会长洪银兴教授认为,蒋先生对中国的经济学,尤其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蒋先生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培养了几代人,是我国迄今发行量最大的一本教材。蒋先生在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政治经济学的普及上,都做了非常重大的贡献。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在蒋先生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领导下,成为国家一流学科。
辽宁大学原经济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林木西教授以“跨界耕耘、通俗传播、‘不断改悔’”为主题,通过与辽宁大学宋则行教授的比较,回顾了蒋学模先生的生平。他认为蒋先生的政治经济学教材适应面广,是通俗传播;而且,蒋先生的学问扎根中国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实践土壤,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活力, “不能守旧,不怕守旧”的治学风格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拥抱实践发展的新情况,蒋先生可谓“不断改悔”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动态》常务副总编胡家勇教授认为,蒋先生对改革开放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包括从独特的历史道路、独特的所有制结构、独特的经济理论和人文条件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蒋先生在1979年提到股份公司社会化经营的企业形式时,认为股份制同公有制的结合要优于与私有制的结合,该论点十分深刻。蒋先生说新政治经济学是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但也要讲政治。他还认为,蒋先生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由生产力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微观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组成,对于我们现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发展深有启发。
蒋学模先生培养的第一位经济学博士、上海证券交易所原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教授认为,蒋先生善于构建一个经济学研究团队,这很重要。他认为未来经济学要取得大的突破,一定要有严密的分工合作,要有聚焦中国实践的不断深化互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资深教授洪远朋结合自身的治学经历,提到蒋学模先生在教学科研实践中非常强调重视基础理论训练。在此基础上,才能有创新的能力和功底。年青一代的经济学人尤其需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使命。
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创新展开了充分讨论。创新应当在“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简称“四个体系”)上下功夫。空军政治学院张克难教授认为,在考虑“四个体系”的建设时,要把经典文献和经典文件的底子打好。一方面要考虑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体系中的立场和方法论。没有马克思的方法论就没有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与西方经济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他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和体系的建构中,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不能丢。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个经济理论研究的对象要比马克思当年面对的问题复杂得多。我们的经济理论研究工作要把经典文献与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所发布的指导工作实践的“经典文件”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刚教授认为,“四个体系”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中重要的是学术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之间更多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学术体系的表达会形成相应的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学科体系的载体,所以关键还在于学术和学科体系。他围绕“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学术体系,怎么构建学术体系,学术体系的构建与学科、教学体系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阐释。
上海财经大学马艳教授认为,要进行理论体系创新就要找到它的逻辑起点、逻辑框架、逻辑主线。首先要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次才是创新和发展。她提出把经济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可以尝试将SSA理论(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 Theory,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借鉴吸收,形成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六大利益关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她认为,所谓的“六大利益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利益关系,具体表现为:劳资关系、国家与企业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资本与社会的关系、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关系、国际关系、生产生活与生态关系。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逻辑,可以按照这六大利益关系的主线进行建构。可以说,从经济利益这个逻辑起点切入去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有比较大的空间,也有比较强的包容性,能更好地适应现在全球经济的变化和中国经济的变化。
蒋学模先生指导的1997级博士研究生、山东大学张玉明教授结合自己正在承担的“共享经济”科研任务,提出遵循马克思对于社会再生产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可以建构“共享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课程,揭示在新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怎样聚集、怎样生产、怎样分配、怎样创造价值。他认为共享经济学的目的是提高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为在互联网经济条件下与马克思在工业化社会初期阶段的资源配置方式不一样。现在资源配置是去中心化、去单边化,理论界须要对这种新兴规律进行总结。它的核心是降低交易成本,这正是经济学或者管理学一直探索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负责人邱海平教授提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也要进入一个新时代。中国的道路和制度博大精深,没有哪一本教材和理论著作能对上号,它一定有自己的演进规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
作者:本报记者 陈韶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