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保存的《实业计划》英文本(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藏)
孙中山修铁路,有四项原则,“必选最有利之途以吸引外资”“必应国民之所最需要”“必期抵抗之至少”“必择地位之适宜”。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文博馆员王成伟考察了上海孙中山故居的藏书,发现这四原则与刘馥、易振乾合著的《中国铁道要鉴》中针对铁道线路选择的四原则颇有渊源,但又不尽相同,原因何在?在近日举行的“百年回眸与展望:孙中山与《实业计划》”青年论坛上,学者指出,孙中山著述《实业计划》时,大量吸收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勘察资料,但并非全套照搬,比如铁路建设这一块内容,就以“国家之发展需要”和“国民之最需要”为标准对参考内容做了取舍。
被借鉴的《中国铁道要鉴》从铁路公司或某条线路的近期盈利角度出发,将“地势便利”“人口稠密”“物产富饶”“商务兴盛”作为四原则;孙中山针对“国家经营事业开发计划”提出的四项原则,有三项与《中国铁道要鉴》所提颇为接近或角度稍作调整,只有一条——“人口稠密”,孙中山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由人口众多之处筑至人口稀少之处之铁路”是“最有利之途”,也是国民“第一需要”。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写到,每次说到在西北地区修建铁路,外国铁路家、资本家都不太乐意,认为只是“基于政治上军事上理由”,但事实上“由人口至多以达人口至少之地者,其利较两端皆人口至多之地为大”。理由也很充分:“铁路两端人口至多之所,彼此经济情况大相仿佛,不如一方人口至多、他方人口至少者差之远。在两端皆人口至多者,舍特种物产此方仰赖彼方之供给而外,两处居民大都生活于自足经济情况之中,而彼此之需要供给不大,贸迁交易,不能得巨利。至于一方人口多而他方人口少者,彼此经济情况,大相径庭。新开土地从事劳动之人民,除富有粮食及原料品,以待人口多处之所需求而外,一切货物,皆赖他方之繁盛区域供给,以故两方贸易必臻鼎盛。”而且,“现以交通运输机关缺乏之故,丰富地域,委为荒壤,而沿海沿江烟户稠密省分,麇聚之贫民无所操作,其弃自然之惠泽而耗人力于无为者……倘有铁路与此等地方相通,则稠密省区无业之游民,可资以开发此等富足之地。此不仅有利于中国,且有以利世界商业于无穷也”。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相比《中国铁道要鉴》的立场,孙中山是站在了更高的国家发展的层面,以更宏伟和更长远的眼光提出了铁路建设的四个原则。
会上,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姜义华作了主旨发言,众多青年学者以“1930、1940年代知识分子对《实业计划》的研究”“五四运动与《实业计划》”“孙中山实业思想与当代价值”为题,从各个角度对孙中山100多年前完成的《实业计划》进行了探讨。
此次论坛由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上海中山学社、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和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共同主办。
作者:刘力源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