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万5千六百秒,你怎样衡量一年的时光?”不久前托尼奖颁奖典礼上回荡的歌声,又在上海响起。百老汇原版音乐剧《吉屋出租》昨日在1933老场坊举行20周年巡演发布会,13年前登陆北京、上海、香港的音乐剧在年轻观众的期待中,将于8月30日从上海站再度开启中国巡演。
《吉屋出租》根据普契尼三大歌剧杰作之一《波西米亚人》改编,讲述7位艺术家如何在贫民区出租屋的困窘中追寻梦想、守住尊严,身患绝症不忘传递生命的喜悦和希望,与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苦难较量。1996年首演后,《吉屋出租》一举横扫了当年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论坛奖最佳音乐剧奖、托尼奖最佳音乐剧等各大奖项,成为音乐剧史上获奖最多的作品;在世界21个国家巡演超过12000场,被翻译成25种语言,并在2005年改编成电影。
该剧编剧和作曲者乔纳森·拉森倾注了七年心血,在餐厅打工的同时艰苦创作,为该剧撰写了一百多首歌曲,最终呈上舞台的只是其中44首。首演结束时,全场静默了半分钟,直到一位观众说,“谢谢你,乔纳森·拉森。”因为就在首演前十几个小时,拉森溘然长逝,年仅36岁,没能看到《吉屋出租》获得成功。这部他用生命谱写的音乐剧中,融合了爵士、摇滚、探戈、蓝调、民谣、福音等多种音乐类型,但绝大多数歌曲仍以摇滚形式呈现,一改普契尼原著的病态美,真实粗犷地爆发出了艺术家濒临死亡、交不起租、绝望抗争时的嘶吼,让观众深切体会到弱势群体内心澎湃的创痛与激情,唤醒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其中强悍勇猛、不向命运低头的信念,塑造了美国一代年轻人的精神。
《吉屋出租》对美国音乐剧产业的发展亦影响深远。没有明星演员阵容、奢华的舞美或庞大的管弦乐团,它颠覆了被梦幻大制作垄断的百老汇,用现实主义重塑了流行音乐剧。二十多年间,《吉屋出租》不断起用新人演员,为百老汇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并影响了《汉密尔顿》《Q大道》等音乐剧的创作。它还革命性地推出了Rush Tickets(开演前销售前排折扣票),让更多年轻人有能力购买人生中第一张演出票。
在此次巡演中,主办方聚橙音乐剧也致敬推出了“青橙日”活动,每月25日为年轻观众提供半价等特殊折扣,期待该剧能激励面临困惑的年轻人,并让更多人有机会体验音乐剧现场的魅力。
《吉屋出租》20周年巡演文汇专访
受访者:Mimi扮演者德里·安德莉亚·塔克(Deri’Andra Tucker)、Roger扮演者罗根·法里纳(Logan Farine)
问:《吉屋出租》讲述年轻人的故事,在百老汇演出时的观众也会以年轻人为主吗?
罗根:观众年龄差异很大,巡演的每一处,我们都能看到上至高龄老人,下至十岁的孩子。
德里:因为《吉屋出租》已经上演了22年,当年的观众已经成为父母,会带着孩子一起观演,甚至成为祖父母,所以它已经成为阖家观演的音乐剧,各个年龄层都有熟悉它的观众。
问:两位主演第一次看《吉屋出租》是在什么时候?
德里:我高中的时候就听过《爱的季节》,但第一次看这个剧还是决定来试演的时候,我在Youtube上看了百老汇版本的《吉屋出租》和电影版,故事将我感动得泣不成声,而且我更想要演Mimi了。
罗根:我第一次看《吉屋出租》是在2005年它推出电影版,然后我在家乡看了音乐剧巡演版。因为非常喜爱这部剧,后来还看了很多不同的巡演版。
问:从1996年开始,《吉屋出租》长演不衰20多年,它对美国后来的音乐剧造成了什么影响?能否举一些例子?
德里:我认为《吉屋出租》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直击人心,没有其他多余的包装。在百老汇其他音乐剧中,经常出现大量舞台特效奇观、华丽的妆容服装,但这部剧就展现了真实的生活,以及每个在城市里生活的人每天的挣扎。
罗根:这部剧的诞生,改变了大家对音乐剧的认识。过去的音乐剧都充斥着欢乐的歌舞,而《吉屋出租》让观众直接触碰到了真实的社会问题,对当时的音乐剧来说,那是全新的领域,让大家看到了音乐剧也可以讨论不同的话题。
德里:如果说哪部音乐剧作品直接受到影响,那就是《汉密尔顿》。百老汇的人们将《吉屋出租》比作当时的《汉密尔顿》,或者将《汉密尔顿》比作今天的《吉屋出租》。剧作者乔纳森·拉森的故事鼓舞了当时整个行业。
问:《吉屋出租》改编自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故事都是一群穷困艺术家的故事,剧中还有一首歌就叫“ La Vie Boheme”,那么波西米亚人的精神是什么?
德里:对我来说,那就是庆祝生活的每一天,无论他们的性别、健康疾病、生存状态如何,他们抛除这些外在的条件,大家都接纳、宽容彼此。
罗根:剧中的主角都住在一栋出租楼里,他们生活在爱的集体中,那是一种和平共处、相扶相拥,家庭社区的归属感。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共鸣,因为你需要的都有赖于他人的支持,我觉得这也是《吉屋出租》的主题之一:寻找人们之间的联接。
德里:对,我们都能感到和角色的共鸣,即便一些经历我们没有经历过,仍然感到强烈的共情,来看音乐剧的观众我想也会非常感动。他们将看到其他人的挣扎和情感,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善待他人,因为你不知道别人都在经历什么,也许你的善举就能拯救别人的生命。
问:《吉屋出租》为什么会以“Rent”来命名?你是如何理解“rent”的涵义?
德里:我也是进入排练之后才知道剧名背后的故事。剧组的总监说,“Rent”还有另一种词义,就是撕心裂肺、四分五裂(torn apart),在故事中,主角们的人生不断被各种意外、疾病、痛苦摧毁,我想这就是它以“Rent”命名的原因之一。
罗根:从直接原因来说,在《吉屋出租》剧中的开头部分,当主角们被逼迫交房租,面临扫地出门的时候,有一首我表演的曲子就叫《Rent》。
问:《吉屋出租》的音乐风格非常丰富,运用了摇滚、探戈、民谣、蓝调,但运用最多的还是摇滚,你觉得音乐风格对表现剧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罗根:我觉得摇滚是一种人们宣泄情绪、倾诉情感的方式,与剧情的主题非常符合。
德里:音乐是一种世界互通的语言,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直观的感受。我们的音乐总监Tim Weil曾经和乔纳森·拉森共事,他在指导我们的时候一直强调要感受音乐,跟着音乐的情绪走。可以说摇滚乐直接塑造了这场音乐剧。因为我此前从来没有尝试过摇滚,之前一直在做R&B、蓝调、福音等,摇滚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音乐世界,我现在很喜欢它。
问:那么《吉屋出租》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首歌?
德里:《吉屋出租》中有很多歌曲都让我深受感动,它们让我想起自己的情感经历、我失去的人,总是能点燃我的情绪,让我哽咽不止。每次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能让我把情绪投入艺术、触及观众的歌,《Goodbye love》一定是其中之一。
罗根:《I'll cover you》,这首歌出现了两次,第一段出现的时候是情歌对唱,第二段是在Angel死去时,他的爱人又一次唱起这首歌,在缅怀和追忆的情绪中,这是对所爱最好的诠释。
德里:每次唱这首歌的时候,我都不会试图不去看观众,因为观众看到这里往往都在偷偷抹泪,我看到都会把头撇开,因为看到这样的场面会让我哽咽到不能唱下去。
问:《吉屋出租》演出的二十多年中,剧情和歌曲上有没有做出过什么调整?
德里:没有。《吉屋出租》剧组的魅力也来自于和原版如出一辙的百老汇团队合作,所以每一场演出都会和22年前一样原汁原味,有一些文字、翻译上可能在巡演中会因为文化进行调整,帮助观众理解一些梗,其他情节都是相同的。
问:所以会有摩托车开到舞台上吗?
罗根:啊,这是电影里的情节。舞台呈现中没有这样一辆摩托车,但声光效果会让你感觉到有一辆。
问:《吉屋出租》的演员看上去都非常年轻,是刻意这样挑选来给年轻人机会吗?演出这部剧的经历能给年轻演员带来什么?
罗根:拍摄《吉屋出租》电影的演员,很多都来自最初百老汇版本的《吉屋出租》,但电影上映距离首演已经过去将近十年,所以他们都比自己的角色老了十岁。所以我们其实比较接近剧中角色的年龄,剧组也是根据角色本身的年龄挑选演员的。
德里:《吉屋出租》的舞台走出了很多才华横溢的百老汇明星,所以希望那也是我们的未来。作为百老汇的“人才孵化器”,也是《吉屋出租》的“文化遗产”之一,希望我们能够将它继承下去。
罗根:我觉得《吉屋出租》的演出经历帮助很大,经过严格的训练,演技、唱功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当然,被选中来演出本就意味着有一定的能力可以胜任,但每天的演出还是帮助我们成长。
德里:选角的制作团队和百老汇初版的一样,所以他们一定看到了我们身上和之前演员相似之处,所以我们非常荣幸,希望能通过这样的磨砺成为百老汇的人才。
问:那么能否谈一谈你们对各自角色的理解?
德里:我觉得Mimi内心独立强大、有决心,同时也有脆弱的一面。面对疾病,我想她非常渴望被爱,在Roger身上她看到了父亲的影子,这是她经历中空缺的部分,所以会一见钟情,而且主动追求。她的经历非常曲折坎坷,对我来说,这是很有能量的一个角色。
罗根:Roger是一个摇滚歌手,他有一个刚刚离世的女友,对他打击非常大,所以他很害怕其他人进入自己的生命,因为无法再承担失去。他迫切渴望写一首伟大的歌,让人们在他死前听到他的声音。我觉得他的经历很容易让人们产生共鸣,因为大家都想在生命结束之前做点什么。他遇见Mimi后心情很挣扎,因为他不想伤害Mimi也不想自己受到伤害,我觉得他内心非常复杂,但也很勇敢……他只是一个在困惑中希望幸福的人。
编辑制作:吴钰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