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在上海歌剧院第一代“江姐”任桂珍的带领下齐唱《红梅赞》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当上海歌剧院第一代“江姐”扮演者任桂珍、女高音歌唱家孙丽英与年轻的歌剧演员一同唱起这首经典的《红梅赞》,为期两天的“红梅赞——红色经典歌剧选段演唱会”20日晚在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厅落幕。
这是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民族歌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首次汇报音乐会。此次音乐会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能容纳700人的上师大音乐厅里,挤下了专业师生和普通的歌剧、声乐爱好者,就连走道里也站满了观众。两个多小时的演唱会,来自全国的30位歌剧学员,为观众献上了《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冰山上的来客》《伤逝》《原野》《野火春风斗古城》《江姐》等七部中国经典民族歌剧的经典选段。
▲学员演绎《冰山上的来客》选段
二十余首作品台上唱得过瘾,台下也有观众跟着哼唱,足见经典的深入人心。有观众感慨:“很久没那么集中地听到如此之多的民族歌剧经典唱段了!”也有人和年轻演员合影之后感慨:“有这么多优秀的民族歌剧,真希望能多演演!”经由新一代的演绎,当年脍炙人口的唱段,又一次在今天的舞台上焕发生命。
▲学员演绎《原野》选段
“在21世纪全球化的音乐语境中,中国民族歌剧作为最能代表中国音乐、戏剧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发展恰逢其春。我们更应传承和发展好这种宝贵的艺术形式。”此次音乐会选取了在不同历史阶段推动民族歌剧成熟与完善的作品:1945年由延安鲁艺成员集体创作的五幕歌剧《白毛女》,根据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改编而来,为民族歌剧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阶段,演出中从《扎红头绳》中杨白劳对喜儿的疼爱,到《恨似高山仇似海》中喜儿的愤怒与哀叹,学员曹艺潇、郑培钦、范月明等都力图细腻呈现。抗战体裁的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则是由张卓娅、王祖皆作曲,在2007年推出的。作品横跨一甲子,从中也能感受到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脉络。音乐会的压轴剧目是歌剧《江姐》。这部歌剧根据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故事改编而成,由阎肃编剧,羊鸣等作曲,全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吸取川剧、婺剧、越剧、杭滩、洋琴、四川清音、京剧等音乐与会和手法进行创作,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培训中,第一代“江姐”任桂珍参与教学,指导学员注重情感的内在性,将表演时的表情、动作与音乐戏剧冲突密切结合。
▲学员演绎《伤逝》选段
据项目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张春良介绍,此前上师大曾创排校园版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在王祖皆、张卓娅等专家艺术家的支持下,曾受教育部邀请在清华大学演出,并在全国各大高校巡演。在其中,校方意识到有必要在民族歌剧排演和相关教学、舞台积累方面,以相关艺术人才培养为目的做进一步的探索。
因而有了《民族歌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这一项目。项目以传承和发展中国民族歌剧而开设,致力于探索培养用母语歌唱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表演艺术人才。据介绍,项目招生时,全国范围共有300多人报名,通过专家匿名筛选,最终30名项目学员入选,于7月10日起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集中培训。
▲学员演绎《白毛女》选段
此次教师团队涵盖各领域,除了任桂珍、魏松、孙丽英、于丽红等歌唱家外,也有王祖皆、张卓娅、居其宏等作曲家、评论家,此外还有黄豆豆、史依弘等跨领域艺术家,为学院拓宽表演艺术视野。
参与人才培养授课的王祖皆,此前在课程中就以《继承、融合、创新——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创作谈》为学员剖析这部作品。他在作品中希望呈现音乐风格上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以及中国民族歌剧血脉的继承,歌剧与音乐剧、将民族、美声、通俗唱法等的融合,以及在音乐戏剧以冲突为核心的创新。
“仅仅用十天时间,从理论到实践,以教学到排练,从编排到舞美,组合成一台观众热烈欢迎的歌剧片段晚会,真还是第一次。”作为此次项目首席专家、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孙丽英表示,“培训班有部分成熟的歌剧演员,但很多演员对歌剧表演还缺少经验,不过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员们都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其中,刻苦学习,进而在演唱、戏剧表演和人物刻画水准上都有所提升。”
张春良说:“要让所有的声乐演员都争着出演民族歌剧、让人民群众都走进剧场来看民族歌剧、让广播电视网络媒体里多出现属于我们民族的动听旋律,就必须要打造出一批优秀的、能够支撑起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事业未来的高端艺术人才。”这固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综合知识储备、传统文化艺术积淀、各种艺术表演基本功和舞台实践训练等多方面训练。他呼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有序且具有文化纵深的人才培育模式,使得民族歌剧表演艺术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