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周年之际,艺术节和文汇APP联合推出《我和我的艺术节》专题报道,邀请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艺术各领域的领军人物,讲述与艺术节一路走来的故事,从鲜活的创作、演出经历中感受当代中国艺术家们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卢丹阳是一名同济大学研究生。2017年,艺术节学生观剧团活动首次推出,卢丹阳经过遴选成为观剧团的一员。作为去年获得优秀评论奖的同学之一,经过层层遴选,又成为代表被派往罗马尼亚,成为第二十五届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艺术节的志愿者。观剧团的经历成为她大学生活中难忘的回忆,提升了她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喜爱程度。在锡比乌,她体验了世界级国际艺术节的乐趣和魅力。这一次,就让我们来听一听卢丹阳和艺术节之间的故事。
问:以前有没有接触过当志愿者,或者是服务的,或者是大型演出服务的这些经历?
卢丹阳:我是非常喜欢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但是演出的话之前没有,后面是参加过去给四川的孩子支教,去土木工程师协会,上海马拉松的志愿者也当过。
问:那这些志愿者都是你自己主动去报名的吗,还是老师让你们都去,你才去的?
卢丹阳:都是我自愿报名的,因为虽然志愿者只是活动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就觉得可以去学习很多东西,去接触到不一样的东西。像这样子的经历会让我觉得非常有兴趣,非常兴奋。
问:你还记得你最早一次做志愿者是什么时候吗?
卢丹阳:最早的一次是高中的时候,但那个是学校一起组织去的,会自发去参加志愿者活动是在大学的时候,因为世界真的很大,有很多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觉得主动去接触这些事情,你才会有一些新的体会。
问:这一次代表艺术节当志愿者,你是怎么知道这件事,或者你是怎么选拔上的?你可以讲一下你是怎么接触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个项目的?
卢丹阳:我觉得这个心路历程长且复杂。因为像我第一次知道艺术节有这个活动是在我朋友圈里看到,当时是一个建筑学院的同学发的,我一看到就赶快私信她,问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然后他让我看一下推送,看完这个推送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很新奇,从来没有看到过演出里面有导师,会告诉你怎么去看演出,还有能够提供给我们大学生免费看剧目的机会。
包括我当时其实是留意到了,那个推送里面有提到说,如果是非常优秀的同学的话,会有海外志愿者的机会,但是我那时候从来没有想过我能够去参加这样的机会,因为我觉得周围的同学都太优秀了,然后我自己不是这种艺术类专业的出身,但是我自己对跳舞、昆曲非常有兴趣,所以我就非常希望去看这些剧目。所以开始抱着心态,就是想去多学习,然后能够多听一些艺术专业的老师比较专业的指导。
问:当时关于观剧是有老师来给你们有指导吗?
卢丹阳:因为我们当时观剧团会分成三类,一个是音乐类,一个是舞蹈类,还有一个是戏曲类,所以我当时报的是舞蹈类的剧。然后就会专门派上戏舞蹈专业的老师来,比如说我们这次舞蹈类会看六个剧目,会选取其中三四个比较典型,大家都比较希望去看的剧目,告诉大家,比如说在看林怀民的《稻禾》里面,可以去观察一下林怀民,因为是现代舞,但是西方会有不同,比如说中国的一些太极元素,在舞台上怎么去看一些舞者的呼吸,看他们之间的配合,会引导我们看剧目的时候更注意这些方面。比如说我们之前没有接受过,大家进入剧院,可能说我就欣赏一些舞美,欣赏一下这个是林怀民老师的作品。知道《稻禾》是这么一个演出,那就结束了,但不会有一个更深入的思考。那我觉得这个是参加艺术节和之前没有参加过的一些比较大的区别。
问:观剧团就是起这个作用对吗,以前有没有自己看过一些剧,比如自己去尝试过欣赏抛开艺术节以外的剧目?
卢丹阳:对。因为学校里面经常会有一些非常好的演出,会到我们大礼堂,我们也会去看。然后有一些好的话剧,我们自己买票去看。当然自己去看和专业的角度去看是不一样的体验。
问:举个例子说,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比较难以接受一些最为传统的戏曲文化,昆曲或者是京剧,也许你最熟悉的一些东西是外面最朗朗上口的,但是抛开这个东西以外的话,其实还有很多的好东西,然而我们作为年轻人来说挺难理解的,因为我们没有这个底蕴,那么这方面你是不是会有一些体会?
卢丹阳:当时昆曲是我大四的时候自己主动想去学,因为我觉得同济有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昆曲的研习社,而且是聘了非常专业的老师来给我们进行指导。为什么我会想去参加这样的昆曲社?因为我是在一个电视节目里面看到了昆曲的一个演出,我会觉得中国文化真的非常美,然后古代的诗词会让你觉得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意境、怎么样的一种情感,它才写出这样的东西来。真的很想去深入了解,因为真的是太有魅力。我觉得,我们自身本来去了解这样的中国文化,是非常理所应当的事情。传承真的很重要,不能把这么美的东西让当今比较潮的东西淹没了。虽然你不能够很精通,但是你要去了解,要知道讲述了什么。所以我就觉得昆曲里面,虽然它的唱腔唱词我们可能听不明白,比如说我们在剧院的时候,如果没有那些字幕,其实你是有点听不出来的,因为它会有苏州一些方言。但是当你真正去了解这些,你作为一个演员,你真正去演出的时候,你就会先通读一遍。因为我之前参加了沪上高校京昆汇演,老师会告诉你它里面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你会突然发现,哇那时候的女生怎么会一生爱好是天然的,那个时候都已经有这样的一种性格存在,你会觉得那是一个非常值得去学习的东西。
问:那么现在有艺术节这个平台以后,你觉得对于推广传统文化有什么好处?
卢丹阳:我是觉得可能在中国推广的时候,大家感触不是那么明显,因为平时无论是在节目啊新闻上啊都感受到了太多,但是我这次去锡比乌当志愿者的时候,我们中国一共是有四个演出在那边上演。然后非常多的外国人都会很感兴趣我们这样的中国演出,比如说像北京舞蹈学院的国风演出,大家就会对中国当时的那种服装,包括女子的那种姿态,那种舞美,包括当时还加诗经的一些音乐,大家会觉得沉浸在这种美感里面,包括后面我们上海越剧团的《再生缘》去那表演,这种戏剧的扮装,大家都非常感兴趣,就是大家可能并不知道是具体的哪个人物,对应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故事,或者说这个故事具体的细节是什么.我记得我在演出结束后散场的时候,采访过观看的观众,他们说感受到了一种中国式的浪漫。我会觉得通过这些好的演出能够推广给大家,大家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这种美。
问:这个是你在那边当志愿者最大的体会吗?
卢丹阳:我觉得这算其中之一,体会感觉有很多,真的是一种非常全新的经历。我也特别感谢我们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作为国际志愿者过去,我们是32个人组成的团队,我们是在艺术节真正开始提前十天到那边,会进行很多的培训。经历这些,我会觉得因为也在中国上海已经观过剧,也跟老师们、跟这些演出团队有过交流,再到那边去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我会觉得那边非常好的,是他们真的是跟我们艺术节一样,是一个非常有态度的艺术节。为什么用这三个字来形容,我会觉得,这是一个无论从城市,然后到工作人员,再到观众都对于艺术非常有态度。
首先整个城市都会在办,剧院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剧院有一部分是标准化的,还有部分比如说是学校的运动场、废旧的工厂,打造的一些剧院,有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到山顶上,走一段山路,然后在山顶教堂里面听音乐会,这是全新的一种感受。十几个国家志愿者一起过去,有很多次的交流,包括我们要确定一些住宿,确定我们过去的一些信息,跟他们去完成艺术的一个筹备工作。因为之前你是在剧院,你只是个观众,但是你现在走到了幕后,你去感受他们,怎么样要把这样一个非常深难的艺术节办下来。那我觉得这个工作是之前从来没有体验过,而且真的是要花很多精力的。这届锡比乌戏剧节有一个发行的杂志,他们都会给一个名称。那这次的applause就是掌声。每一次我们看完一个剧目,大家都会持续大概十分钟或者更长的掌声,对于这些艺术家对于工作人员。所以我会觉得这真的是非常有态度的一个艺术节。
问:在此之前除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你对于其他任何形式的艺术节有所了解吗?
卢丹阳:之前知道我们国内的北京舞蹈双周,那是一个关于舞蹈类的艺术节,还有一个就是乌镇戏剧节,那也是一个非常盛大的,能够整个小镇上大家一起参与的节日。
问:那这一次参与活动的时候,你是一开始就知道这件事情是跟艺术节有关系的,还是你参与进去以后才是慢慢开始了解到的?
卢丹阳:我们首先从观剧团里面,从那些评论的、获奖的朋友圈里面,是有这样的一个资格进行面试,然后被选拔,因为这次的机会也是这两个艺术节在去年签订了一个合作的协议,能有这样的一个交流的机会。
问:在去之前的话,你对我们自己这个艺术节有所了解吗?
卢丹阳:我们这个艺术节,我知道名字很美,但是好像没有机会去近距离接触到,能跟这么多的老师,还有学生,包括工作人员来进行交流。
问:那我们可以问一下你对于我们自己的艺术节,从你的角度来说,你看到的国外群众基础,是不是和我们不太一样?
卢丹阳:说到这个,首先我要从我还没参加艺术节的活动之前开始讲,第一个是从观影群众上面会有所不同。像我们之前知道的就是学生会因为没有支配钱的这种时候,很少能够走进剧院,因为剧目的票价都很贵,所以会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去观影剧目。然后大部分对艺术节,对艺术有爱好的这些人群会走进剧院。那么我觉得这部分是相当小众的。
但是我感觉在锡比乌那边,在剧院开场之前,如果没有票你可以等待,如果一旦有观众没有来,你就可以进去坐,所以这个戏剧节的总监也说过,希望给不同的年龄层一个观影的机会,尤其是给学生们早期就接触到艺术。
在我参加这个首届观剧团活动以后,因为锡比乌是25岁,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今年是20岁。我会觉得它有在慢慢成长,变成一个非常多元化,而且是一个非常包容的艺术节。它能够策划这样的一个学生观剧团的活动,包括提供给大学生高中生这样的机会,能够挑选好的剧目,让我们同学能够走进去,让我们第一个是能够看到这些剧,第二个是能够听老师讲这些剧,第三个是能够有这样志同道合的同学,因为我们进去大家都有专门的门类,之前就有感兴趣的门类,大家也相应对这些剧目有一种了解。能让我们有这种相互交流的机会。我觉得这个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非常难得的一个特点,也是跟锡比乌不一样,锡比乌可能说你可以进去看,但是它还没有做到,怎么让人更深入地去看一个演出。随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创新,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实践。
问:在那边有没有发生比较有意思或者印象深刻的事情和我们分享一下?
卢丹阳: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第一个是,因为我们在那边经常是国外的演出。但是当我们这种上海越剧团、上海话剧中心演出,能够在这样的一个非常盛大的戏剧节日上演出的时候,你作为观众在台下,真的是很大的骄傲,观众们都真的给出很好的观剧体验和感受。所以你会觉得能够在这样的平台让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是非常有自豪感的事情。第二件事情,因为我是学土木工程专业,我非常爱好建筑,而这个戏剧节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平台,它会有很多建筑师来进行交流,然后我知道日本的那个建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他这次会来,然后我就会跟我的日本国际志愿者小伙伴说,我真的很想能够去参与他的会议,去听听他在讲些什么,我就和他说了这么一件事情,后续就没有再说。然后在我接待《再生缘》有半天的时候了,他给我说今天下午他就会来,然后把位置地点都已经发送给我了,我说好我马上就过去,他又说我担心你找不到路,我在门口等你,我感觉第一个是能够感受艺术的一个氛围。第二个是能够去接触到一些大师的时候,我会觉得这一个月国际志愿者团队真的非常的温暖,能够让我有这样的机会。
问:我想问一下,以前是走进来,现在是走出去,你对这种文化交流的改变,你有什么想法?
卢丹阳:我觉得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真的是非常美的东西。所以美就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因为你是去分享美,所以我会觉得让中国更多的剧目去走出去,走向世界的平台。也会觉得这是非常好的机会让大家去更深的去认识到中国,而且是更深入更多层次的,更追本溯源地去了解中国到底和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我会觉得我在听一些中国剧目的时候,我也在反思。比如说在国风演出里面会有诗经的一些音乐,就诗经里的一些片段支撑。那么我也会在想,其实你听的时候,有些诗词你是知道的,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但是有一些诗词其实你是不懂的,你好像从来也没有听过,但是因为这样的演出真的很美。你可能会反思,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可能感受到一些表面上的东西,但是我们还没有能够了解这些诗词真正到底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会有再反省,再反思。其实真的中国这种有底蕴的东西,好像大家现在也没有去重视它。现在大家都是碎片化的时代,好像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真正去认识。所以我会觉得,第一个是怎么样让中国的剧目走出去,第二个是怎么样让中国的剧目在中国人的心能够更深深地被认识到,这个是我以后有机会也想去做的事情。
问:你经历过这件事情以后,你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发生这么深的交集以后,跟之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和认知呢?
卢丹阳:首先中国上海国际就教会了我怎么去观剧目,我们是要提交那种观剧目的评论,但是我觉得它不是一项任务,是一种享受。像如果我写一个评论的话,我不会说比如今天看了林怀民《稻禾》,我就写一个这样的片段,那我觉得这个不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所期待的那样。我会去更多的因为喜欢这个老师的作品,去看一些这个老师其他的作品,看他的评论。
问:你现在是代表了艺术节的国际志愿者,如果说今年他们还有这个窗口,你会在这边继续当吗?
卢丹阳:如果还有机会,我真的是特别特别想跟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老师们,还有小伙伴们说,我如果还有机会,真的还想参与这样的志愿者活动,用amazing来形容吧,因为这种机会可能是一生里面最难忘的回忆。无论是从一种体验的角度,学习的角度,还是说人生的一种体会,都对我是非常好的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视频来源:艺术节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