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季节,约上好友或与家人围坐一圈吃火锅是一大美事。但也有不少人担心,吃火锅不健康。健康与好吃,有没有办法两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如何在冬日吃健康火锅。
先说说火锅的小历史。不要以为现代人才吃火锅,古代人也吃。火锅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饮食方式可追溯至商周青铜时代,当时主要用于祭祀,之后才逐渐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饮食方式。
如今,火锅的汤底主要由富含蛋白质的动物性原料,如牛、猪、鸡、水产品等,或经过处理后的植物性原料,如菌菇、豆制品等熬制而成。汤底口味主要有辣味、清汤、菌菇、番茄、海鲜、骨头汤等;涮食原料常见有各式肉类、蔬菜、菌菇类。要吃健康火锅,如何选择很重要。
痛风者少吃菌菇海鲜锅底
火锅汤底样式繁多,如今很多人对“重口味”锅底较为偏爱,辣味、酸菜鱼等汤底深受喜爱。要知道,初始调制与食用时的长时间烧煮是影响汤汁味道的两个主要因素。为了将味道调制得更加浓厚、使涮菜在食用时更加鲜美,商家会使用较多的食盐、味精、香辛料等调制汤底,这会使食客在食用同时摄入大量食盐(钠离子)。进食过量食盐已被证实对人体有较大危害,会引起血压、血浆胆固醇升高。我国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健康成年人一天的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内摄入的食盐量)不超过六克。因此,高血压、高胆固醇患者不推荐过多食用火锅。
菌菇汤底或海鲜锅底(主要为贝壳类)含有较多嘌呤,嘌呤在人体能量代谢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然而,嘌呤摄入过多会引起人体尿酸升高,甚至导致嘌呤化合物在人体关节等部位集聚,引发痛风。因此,痛风患者或尿酸偏高者不建议食用此类锅底。
辣味红汤是年轻人常点的“重口味”锅底,但大量吃辣可能导致胃病、口腔溃疡、出痘等。过量吃辣还可引起循环血量增加,对心血管患者不利。同时,辣汤常使用红油调制,含大量脂肪与胆固醇,不利于人体健康。
总的来说,火锅汤底首推清汤锅底,此类锅底脂肪、嘌呤、钠盐等含量较少,清淡,热量低,适合大部分人群,也有助于充分品味涮菜的鲜美。对口味有特殊要求的食客可通过蘸料调味,但也不宜大量食用咸辛蘸料。
不妨先吃蔬菜后吃肉
食用火锅时,推荐多吃蔬菜、薯类、豆制品,配以肉类与水产品。
蔬菜是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植物化合物的良好来源,能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所以,应在食用火锅时吃大量蔬菜,其中,深色蔬菜最好占50%以上,烹煮时应注意不宜涮煮过长时间,使营养成分(如维生素B等水溶性维生素) 流失,做到即吃即涮。
大豆及其制品是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维生素E的良好来源,同时含有大豆异黄酮、植物固醇等多种植物化合物,也推荐在吃火锅时多吃。
食用火锅时,千万不能忘了碳水化合物,薯类制品如魔芋丝、粉条等是其良好来源。
蔬菜、薯类、豆制品的摄入同时还有一大作用,就是增加饱腹感,可以减少肉类的摄入。因此不妨先放植物类食物,让肠胃垫个底,避免脂肪过多摄入,有利于控制总能量,也能有效地解油腻。
虽然肉类及水产品是蛋白质的优质来源,然而大多数肉类脂肪含量较高,同时动物内脏含有较高胆固醇(尤其是脑部),因此在食用火锅时,不推荐以肉类为主,即使食用也推荐以鱼虾等水产品为主,搭配少量牛羊肉类。食用时,还必须保证肉质烹煮熟透,不应一味追求肉质鲜嫩而食用半熟肉制品,这可能引起胃肠细菌或寄生虫感染。
久煮的火锅汤不要喝
随着火锅烹煮时间增加,水分蒸发,涮菜(尤其是肉类)的长时间烹煮,汤底愈发浓郁,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汤底中嘌呤含量增高,亦可能引起亚硝酸盐的产生。研究表明,汤底中的嘌呤含量会随放入的鱼虾、肉类的增加和水分的减少以及烹煮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同时大量研究亦表明,摄入过多亚硝酸盐可使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致使组织缺氧,严重者可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另外,这样还会降低人体对维生素A、B族、蛋白质的利用率,增加人体罹患营养缺乏症的可能性。
因此,建议不喝或少喝火锅汤。如果很想喝汤,推荐在一开始吃火锅时即食用,忌吃久煮的火锅汤。
鲜榨果汁或温茶搭配更好
大多数人吃火锅都喜欢有“冰火两重天”的感觉,边吃热烫的火锅,边喝冰镇的饮料,尤其是冰啤酒,认为这可以有效地解油腻,但一时的“爽感”引起的一冷一热很容易造成胃肠疾病。同时,啤酒为纯能量食物,且含较高嘌呤,更不建议搭配火锅饮用。
推荐吃火锅时搭配常温或温饮,可选择鲜榨果汁或温热的茶水,这样在缓解油腻的同时也不会对肠胃刺激。
火锅是中国传统饮食方式,在暖身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驱赶身体寒冷的同时,也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价格也相对亲民,是冬天的标志性饮食方式。合理搭配,让我们在寒冬中享受火锅带来的温暖、美味、健康与幸福!(作者黄毅溦为注册营养师、蔡美琴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教授)
编辑:朱颖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