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又到手足口病流行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近日通报称,3月份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已达2.8万例。记者今天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获得的最新统计数据则显示,3月下旬开始,儿科医院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颊炎患儿就诊数量有增加趋势,进入4月后每天接诊的手足口病病人数约40-50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倍。
儿科医院传染科主任曾玫表示,从目前临床观察来看,发病者以幼托儿童为主,轻症为多,重症病人并未增加。曾玫提醒说,随着气候变暖,肠道病毒将更活跃,家长要注意防护,遵循科学洗手的方法,尤其饭前便后要洗手。她还建议,没有接种过EV71疫苗的6个月到3岁以下易感儿童,有必要及时接种该疫苗,这将起到有效保护作用。
据分析,随着气温回暖,肠道病毒活跃起来,同时进入新学期一个月有余,孩子入托后在集体环境中大大增加交叉感染风险,因而呈现出发病率有所增加的态势。值得欣慰的是,虽然发病数有所增加,但从去年开始整个全市的重症病例明显减少,大大低于往年。曾玫认为这得益于2016年底上海开始推行易感儿童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疫苗。我国自主研发使用的灭活EV71疫苗可以有效预防100%的由EV71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2017年上海市手足口病住院病例明显减少,达到零死亡率。
曾玫认为,疫苗接种是防控这类疾病暴发流行的重要手段,通常最好的接种时期在流行期前。目前虽然已进入流行初期,“对于尚未接种该疫苗的适龄儿童而言,流行初期接种该疫苗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曾玫建议,6个月到3岁以下的孩子特别有必要接种,因为重症病例绝大多数发生在这个年龄段。
当然,接种EV71疫苗并不意味着可以预防所有的手足口病,因为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很多型别,常见的包括柯萨奇A组16型、6型、10型等等。曾玫特别提醒,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染,家长和老师要督促孩子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同时在校也要分餐饮食,不共用餐具。
与此同时,作为手足口病的“孪生姐妹”,疱疹性咽颊炎同样不能被忽视,它们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播途径和方式相同,而且也会在幼托机构聚集暴发,需要按照传染病来管理。手足口病不但咽峡和口腔部位出现疱疹,手和足也会出现皮疹,而疱疹性咽颊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咽峡和口腔黏膜,手足部位则不会出现皮疹。“这两种病具有同样的传染性,严重的疱疹性咽颊炎会导致孩子口腔溃烂难以进食,给孩子造成很大痛苦。”
曾玫指出,在流行期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不愿进食,手足部位出现皮疹,需要及时检查口腔是否有疱疹,并及时就诊,临床诊断后需及时隔离 ,居家休息至痊愈,隔离至发病后两周才能重新返园或返校。
此外,患儿居家隔离时家长要做好居家消毒尤为重要。专家强调,家长需要每天清洁患儿常接触的家具、玩具、地面等,每周用含氟消毒剂消毒1-2次。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或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物品或环境清洁后要及时用含氟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作者:陈青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