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的孩子生病该去看儿科?不止家长搞不清楚,很多时候连儿科医生也有多种说法。今天在上海召开的2018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年会暨第九届新华儿科高峰论坛上明确了最新儿科诊疗范围:-1岁到18岁,将经典儿科学年龄定义向两头延伸,变为从胎儿期到青春期。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会长、新华医院院长孙锟教授表示,新的时代赋予了儿科医师新的责任,在大健康理念下,儿科的服务对象早已突破了传统教科书上对于儿科的定义,并且从医疗服务扩展到健康服务。
“从新生儿期到12岁”,是较为经典的儿科学定义,但这十多年来,随着全球医学技术的突破,儿科范围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比如,胎儿医学就是赋予儿科医生新使命的领域。新华医院近日实施的亚洲首例单中心宫内心脏球囊扩张术的成功正是证明了宫内胎儿医学的广阔前景。胎儿期的早期诊断有望不再让医患双方束手无策,而是有更多地可能解决问题,从而诞生更为健康的宝宝。
另一方面,青春期与儿童期有着密不可分的纽带关系,亦是影响人类长久生存质量的一环。已有研究发现,成人期的疾病很多源于儿童疾病,这就需要儿科医生与成人科的医生更为紧密合作,更为深入地研究青春期对人类身心的变化、对长期健康的影响。
孙锟同时谈到,在大健康理念下,现有中国儿科体系的薄弱环节也更为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即如何培养奇缺的儿科全科医学人才。
如今,由于分科越来越细,真正意义上的儿科全科医生很难被找到。根据要求,儿科全科医生不仅应掌握儿内科、儿童保健领域的知识,更需要懂得儿外科基本疾病的鉴别诊断,甚至还应懂得儿童五官科、儿童皮肤科、儿童眼科的基本知识。但这样的人才在国内几乎是断层的。
“儿科全科医学人才最紧缺的还不在大城市,因为大城市由综合性医院,有儿童专科医院托底,而在大量的小城市,基层全科医学人才奇缺。”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院长黄松明教授分析,儿科基层网络没有建好,也导致基层留不住病人,反之也留不住儿科医生,这是环环相扣的问题。
加强基层儿科建设、培养儿科全科医生,已为儿科专家所重点关注。孙锟说,未来的儿科教育将承担起这一使命,比如,去年新成立的上海交大医学院儿科学院就将着力于适应新形势培养儿科本科生。一名合格的儿科本科生应该要成为儿科全科医生,一旦儿科全科医生队伍壮大,三甲医院部分专科也将能腾出精力,把更多精力投入疑难杂症诊治。
以儿呼吸科为例,时下的很多儿呼吸科医生在看感冒、发烧,而这其中很多工作应归于儿科全科医生的诊治范畴,呼吸科医生应该研究先天性气道狭窄等疑难杂症的诊疗和研究。
由于基层儿科全科医生的缺口难以靠儿科学院毕业生短时间内补上,孙锟也谈到,他们正着力通过编写《基础儿科学》等教材,加强现有儿科队伍的继续教育,也呼吁社会关注儿科发展,相关部门加大对基层儿科建设的投入。
在儿科专家看来,国家新的健康战略对整个儿科医学将起重大影响,儿科医生在诊疗的过程中不仅要有疾病思维,更应有健康思维,也就是说在看病同时,必须要纵深思考,将预防-诊断-治疗-康复通盘考虑,才有可能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医学服务。
作者:首席记者 唐闻佳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