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其发病率在所有常见病中排在第六位。据2012年资料显示,骨质疏松患者全球达2亿,中国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超过50%。截至2015年,全国骨质疏松人数已达9300万。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危害人民生命的健康杀手。
今天是国际骨质疏松日,今年的主题为:健壮骨骼,挺直你的脊梁。骨质疏松症罹患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常导致脆性骨折,致残致死率高,其实骨质疏松症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本文就大家关心的问题或常被误导的问题做一回答。
一、骨的组织结构
骨骼由有机基质和矿盐组成。有机基质的85%~90%为1型胶原,其余为多种非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矿盐,即羟基磷灰石结晶。皮质骨的80%~90%为矿化组织;松质骨的矿化组织只占15%~25%,其余部分为骨髓、血管和结缔组织。
骨骼中的细胞包括四种: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衬细胞。骨细胞包埋于基质中;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衬细胞主要存在于骨表面,在骨转换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骨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形成,俗称“造骨头细胞”;破骨细胞的功能相反,负责骨吸收,俗称“吃骨头细胞”。两种细胞经常处于“斗争”状态,维持动态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就可能发生“骨质疏松”。
二、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4年给出“骨质疏松症”的定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患者单位体积内骨矿物质减少、正常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骼“变脆”,容易发生骨折。就像大树被白蚁蛀空,轻轻一碰就会断裂。由于50%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发生骨折前没有任何症状,因此骨质疏松又被称为“寂静的杀手”,骨质疏松症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
三、骨质疏松有哪些危害?
1. 骨折发生率高
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后果是发生骨折。常在轻微外力下发生,多在家里卫生间或厨房滑倒等引起,有些严重者打喷嚏或咳嗽动作,即可导致胸椎、腰椎或肋骨骨折。
2. 致残、致死率高
老年人一旦发生骨折可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导致肺部感染、褥疮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于各种合并症者高达20%;而在存活者中,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3.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如脊柱骨折会导致驼背畸形等、髋部骨折会导致卧床不起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4. 经济负担重
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和护理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治疗费用高昂,会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
四、为什么会发生骨质疏松症
1. 营养因素
青少年时期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与成年期的骨峰值(人一生之中,达到的最高骨量,称为峰值骨量,一般在20-30岁)直接相关。钙或维生素D的缺乏会导致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进而导致骨吸收增加。同时,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和磷的吸收,使骨基质矿化受损。长期蛋白质缺乏会导致骨基质蛋白合成不足,新骨生成落后,若同时存在钙缺乏,骨质疏松症会提前出现。因此,预防骨质疏松要从娃娃抓起,要重视青少年时期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并加强运动锻炼,最大限度地提高峰值骨量。
2. 内分泌因素
女性在50岁左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雌激素缺乏;男性则在60岁左右,睾酮水平出现下降。因此,骨质疏松症好发于这两类人群。
3. 遗传因素
年轻时期峰值骨密度的高低、绝经后或老年时期骨量流失的速度,以及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均与遗传因素相关。不同种族人群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发病率存在差异,骨质疏松好发于白人,其次为亚洲人,黑人较少。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后代,峰值骨量可低于同龄人;有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史的患者,其后代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
4. 运动和废用因素
肌肉发达、骨骼强壮者,骨密度高。老年人性激素缺乏、活动减少、力学刺激少,肌肉萎缩,骨量也相应减少。同时,老年人因肌肉减少、平衡协调能力差,容易跌倒,若同时伴有骨量减少,则易发生骨折。罹患脑卒中等慢性病需长期卧床者,骨量丢失更快,更易发生骨质疏松乃至骨折。
5. 药物和疾病
最容易引起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是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后者(如泼尼松)可直接抑制骨形成,促进骨吸收,同时可降低肠道对钙的吸收率,并促进蛋白质分解代谢。此外,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抗惊厥药;肝素等抗凝药;甲状腺素片;芳香化酶抑制剂等药物均可导致骨质疏松症。此外,内分泌代谢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易发生骨质疏松。
6. 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饮酒、户外活动少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五、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发生于哪些部位?
1. 髋部:包括股骨颈和粗隆间骨折,是危害最大、死亡率最高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2. 胸椎、腰椎:椎体是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部位。
3. 桡骨、尺骨远端。
六、骨质疏松性骨折有哪些特点?
骨质疏松性骨折,即俗称的“脆性骨折”,是指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后发生的骨折,大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
1. 性别差异大
女性在50岁以后由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而发生骨质疏松症,大多数男性多在65岁以后才会出现骨质疏松症。因此,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时间比男性早,发病率也明显高于男性。全球72%的髋部骨折发生在女性,女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这与女性的低骨量和跌倒发生的高频率密切相关。
2. 骨折愈合速度慢
骨质疏松性骨折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由于老年人各器官、组织结构与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衰老,钙营养水平、维生素D水平较低,活动量减少,故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一般较慢。另外,骨折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不仅会加重钙质流失,影响骨折愈合速度,也极易诱发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下肢静脉栓塞等并发症。
3. 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术难度大
尤其是发生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由于骨质疏松症致皮质骨和松质骨疏松,手术时髓内钉固定很大,容易引起手术失败,即使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难度也极大。
七、骨质疏松症有那些常见症状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有骨质疏松。
1. 疼痛 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立及行走有困难。
2. 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胸椎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腰椎骨折可能会改变腹部解剖结构,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和过早饱胀感等。
3. 骨折 脆性骨折是指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也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八、骨质疏松症如何早期发现
目前临床上就诊的骨质疏松患者基本上是由于出现脆性骨折者,也就是很多已经达到严重骨质疏松症程度,如早期如何发现骨质疏松症呢?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准确度和精确度均很高,主要测量腰椎1-4和左侧髋部的骨密度,哪怕每年只有下降1%也能监测到。而且,检测一次骨密度接受X射线量非常少,相对于一张胸部X线摄片的1/150,除了孕妇不可以检测外,其他人均可以。由于骨密度越低,越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因此,建议50岁左右女性和55岁以上男性为了解自己的骨密度的状态,应该做一次骨密度,可以及早发现是否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
九、骨质疏松症有哪些治疗药物
当前有很多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或促进成骨细胞功能的药物,这些药物能显著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风险的作用,同时,尚能缓解骨痛,改善活动功能。治疗药物有口服、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剂等,用法有口服每周一次、每年1次静脉滴注等。这些药物均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而且以充足的钙剂和维生素D为基础。
十、骨质疏松症治疗过程
骨质疏松症是慢性病,治疗过程也是较长的。如果50岁后没有发生过脆性骨折的病人,一般治疗为1-3年;如果发生过骨折的,治疗一般为3-5年,所以切忌半途而费,贵在坚持。同时,每3-6个月检测空腹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肝肾功能、甲状旁腺素、25羟基维生素D,以及骨转换指标。骨密度一般在治疗后1年检测1次。治疗过程中,尤其要重视预防跌倒。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科主任,骨代谢病和遗传遗传室主任,主任医师2级技术岗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候任主委。曾以第一完成人因“骨质疏松和单基因骨病的遗传机制和临床应用”于2012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者:章振林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陈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