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女士(化名)的儿子早产了。
9月23日,她肚子里才满30周的宝宝突然“发动”,迫不及待地要和这个世界见面。1700克不到的宝宝太小了,出生后直接被送进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下简称“一妇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
今天,是世界早产儿日。在今年的世界早产儿日来临前,清女士在一妇婴新生儿科病区做完最后一次“抱乳”,办理完出院手续带着自己的儿子回家了。回望她的宝宝刚出生就住了一个多月的地方,她感慨道,这一刻觉得任何付出都值得。
如果可以对所有早产儿的父母说一句话,她想说:“相信医生护士,并和他们一起努力!”
多数早产儿出生后需要立即转入NICU,而他们的父母被隔离在外,无法确定婴儿的情况,孩子呱呱坠地时本该立即建立的亲子关系被打破了,所以面对早产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一妇婴新生儿科主任刘江勤表示:“早产儿长大到出院,涉及到太多专业的问题。我建议,涉及到婴儿疾病的问题交由医护人员来处理,要相信他们为了孩子的健康会不遗余力;而不涉及到医疗的问题,家长也大有可为。”
早产儿母乳亲喂益处多
早产儿父母能为宝宝做些什么?“母乳喂养和‘袋鼠式护理’(下简称”袋护‘对早产儿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刘江勤用三个“很重要”来强调。“抱乳”和“袋鼠式护理”是一妇婴倡导的两种新手父母参与早产儿照护的方法,并以公益项目形式坚持了多年。
一妇婴的新生儿科病区里60%左右是早产儿。母乳喂养的好处已经毋容置疑,多数时候,爸爸或者其他家属会担任“送奶工”,但是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更多地希望妈妈也能够多参与进来。
比如,病情稳定、能离开暖箱和治疗设备且能自己吃奶的婴儿,妈妈可以通过登记预约在每个工作日的下午前来这里“抱乳”。“抱乳”顾名思义就是妈妈进入新生儿科病区特定区域,怀抱宝宝亲自喂奶。
母乳不仅可以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母婴之间最亲密的接触也可以刺激宝宝感觉器官的发育,增进生理成长和神经系统反应和对外在环境的认知,在抚触的过程中,还能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
清女士就是儿科“抱乳”妈妈团里最积极的成员之一。家里住得离开医院比较近,只要自己身体状况良好就来看望宝宝,几乎风雨无阻了。
新生儿科护士顾晓英清楚地记得,在指导新手妈妈“抱乳”时,她问清女士感觉怎么样?清女士的回答是——“你知道吗?我三十几年来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
吃完奶的小宝宝靠在她胸口安然入睡,这位母亲的眼神一刻都离不开儿子,身边的每个人都能感到她眼睛里化开来的笑意。
“妈妈又来喂奶啦,你一天比一天棒了!”顾晓英鼓励另一位前来“抱乳”的妈妈多跟宝宝说说话。
在医护人员看来,这种简单亲喂和依靠体验可以让早产儿更早地适应妈妈的皮肤、气味和声音,不仅可以为他们出院做准备,也让这些新手妈妈带宝宝更有信心。
学习袋鼠妈妈的育儿经
对那些还插着呼吸机和胃管的更小的孩子,父母是不是就只能观望、束手无措了呢?专家告诉记者,这时候“袋鼠爸爸”和“袋鼠妈妈”就可以“上岗”了。
自然界的“袋鼠妈妈”会把宝宝放在自己的育儿袋内,既保暖又能刺激生长,还方便喂养。而对那些在暖箱内还不会自己吃奶的早产儿,如果病情稳定,经医生评估可以参与“袋护”。
据介绍,一妇婴在上海率先推广让低体重早产儿更早得到爸爸妈妈的拥抱,医护人员会主动联系家长,尝试让这些特殊宝宝的爸爸妈妈走进监护室做“袋鼠爸爸”和“袋鼠妈妈”,在这里贴身地和宝宝抱一抱。
在NICU里,“袋鼠爸妈”可以拥有1个小时的亲子时间。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监护下,在暖箱边用屏风围起一块相对封闭的空间,妈妈坐着,早产儿可以像小青蛙一样趴在她的胸口,盖上毯子,戴上帽子。
尽管早产儿宝宝可能还连着呼吸机和静脉管路等仪器, 但“爱的怀抱”鼓励他们努力追赶正常的孩子,坚强地活下来,更好地活下去。
记者了解到,细心的护士还会特意提醒来做“袋护”的家长,带上一面小镜子,以便怀抱早产儿的妈妈能够时刻关注宝宝的表情和动作,让新手妈妈了解,怎么样的姿势和安抚可以让自己的宝宝达到一种最舒服的状态。
“袋护”背后,是以家庭为中心对早产儿进行救治和护理的理念。一妇婴新生儿科护士长段怡说:“‘袋护’不仅能帮助宝宝维持心率、呼吸、体温的稳定,还有利于母亲分泌适于宝宝不同阶段的母乳,增进家庭关系和睦,所以我们一直鼓励母亲和父亲一起参加。也让小宝宝知道,他/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袋护”助早产儿母亲减压
近年来,全世界早产儿数量越来越多。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资料,早产儿平均发生率约10%。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约7-8%,每年有约150万早产儿出生。
除了早产儿,早产儿母亲也值得关注。段怡说,一妇婴对早产儿的护理还是提倡一个家庭整体的概念,对参与“袋护”的妈妈均会采用《NICU患儿父母压力量表》进行压力测评。经实践和研究发现,“袋鼠妈妈”的这个育儿经,可以尽早地帮助新生儿家庭建立亲子关系,有效帮助早产儿父母缓解压力,尤其是产后的妈妈。
顾晓英告诉记者,有的妈妈进入新生儿科病区看到自己的孩子,会一直哭泣;有的妈妈进来做“袋护”,坐在椅子上整个人的都是僵直的,一动都不敢动;甚至还有些妈妈会认为,是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造成孩子早产受苦,后期又怕赶不上足月儿,内心的愧疚感很深。
早产儿母亲承受的压力是多方面的。除了正常分娩给女性带来的压力,不少早产儿需要在病区待上两三个月,这种长期的分离,会引发早产儿母亲的焦虑情绪和精神压力。
根据科室一份长期统计数据量表显示,以下几项视听因素对妈妈的压力值影响较大,如“听到监护仪突然报警的声音“”不能使我的宝宝脱离疼痛与痛苦而感到无助“”在我的宝宝身上看到针或管子“等。而在经过多次“袋护”以后,妈妈的角色逐渐适应了,心理压力也明显下降。针对压力较大的患儿家长,新生儿科还会派专门的心理护理师对其进行心理护理。
作者:记者陈青 通讯员高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