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很牛。新中国心血管医学领域响当当的名字几乎都与它有关,这里诞生了我国心血管界第一名工程院院士、第一名科学院院士,国内首台垂屏式人工心肺机、首例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首例硬脑膜材料的生物瓣也均出自这里。
这就是令无数心血管学科领域学子向往的医学圣地——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今天,正值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60年,同期举行的心血管高峰论坛上传出消息,历经一甲子励精图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不仅成为华东规模最大的心血管疾病诊疗基地、中国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心脏中心之一,其与生俱来的“研创”基因还让这里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人的原始创新之路,引领医疗器械领域的“中国智造”。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60周年”心血管高峰论坛由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同主办,我国心血管界院士、海内外专家近600人齐聚中山医院,以“创新、合作、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研究新时代心血管疾病诊治新策略、新思路。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12月21日,时称上海市胸病研究所,1963年改为现称;现隶属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和中山医院,历任所长为黄家驷教授、沈克非教授、石美鑫教授、陈灏珠院士(我国心血管界首位工程院院士、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奠基人之一、首位使用“心肌梗死”病名的中国医生)。
▲研究所心脏内、外科合作密切,图为陈灏珠(坐者)、石美鑫(右3)、任长裕(右2)、王敏生(右4)、蒋振斌(左2)、毛履琰(左1)、张鼎颐(右1)等教授参加病例讨论。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是上海最早建立的临床医学研究所之一,专门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60年来,在心血管领域的临床诊疗和科研成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岁月更替,薪火相承,60年来我们从风雨飘摇,走向阳光灿烂;60年来,我们经历了跃动腾飞,也经历了开拓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感慨道。
葛均波院士是我国心血管界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与陈灏珠院士创造了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的一段佳话:我国心血管界第一名工程院院士和第一名科学院院士均诞生于此。
此外,这里云集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长江学者等一大批优秀学科人才,是国内外知名的心血管临床及基础研究中心。
早在1980年,上海市心血管研究所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卫生部定为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到80年代末,中山医院心内科被国家教委和卫生部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后被定为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上海市心血管临床研究中心。
60年的发展中,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做到了数不清的“第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左心导管、单极导联心电图、染料稀释曲线测定、血管腔內超声等一系列介入性诊断技术。
1957年,研制出国内首台垂屏式人工心肺机
1968年,施行国内首例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
1973年,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合作首次在国内开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1977年,研制出首例硬脑膜材料的生物瓣,并应用于临床
1979年,上海市心脏瓣膜研究中心成立
▲1979年成立了上海市心脏瓣膜研究中心,医务人员手工缝制人工生物瓣膜。
1980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WHO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
……
在现任所长葛均波院士带领下,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相继进行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器械创新,如施行国内首例儿童原位心脏移植术、在国际上首创冠脉完全闭塞病变经逆行导丝进行的介入治疗;先后研发肾动脉冷冻球囊消融、聚乳酸冠脉可降解支架、ValveClamp二尖瓣夹闭系统,在国际上首次改进并命名了冠状动脉逆向导丝主动迎客技术(AGT技术)等。
在葛均波院士的领衔发起下,中山医院还开通了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抢救“绿色通道”,成为上海最大的胸痛中心,造福广大患者。
今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创新”成为高频词被反复提及。在国际上,“创新”也作为心血管会议的主旋律被反复强调,覆盖面从器械、药物到治疗方法、手术技巧等。过去我们主要以模仿或融合创新为主,在国家倡导创新的大环境下,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国人自己的原始创新之路。
“创新是我们未来的主旋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表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在医学创新方面一直行走在国内前列。本次高峰论坛中,众多院士前来传经送宝,为上海医疗同行带来了最新的创新理念、学科前沿的资讯,现场思维火花碰撞激烈,将促进上海市心血管界与国内外专家同道在健康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合作、共同发展。
此次心血管高峰论坛上,国内外“大咖”云集,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韩雅玲、胡盛寿、张运,中国科学院院士顾东风、陈义汉等一流学者以及海内外著名专家教授。他们将聚焦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影像、基础研究,对全球医疗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进行探讨交流。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在致辞中讲到:“回顾心研所的历史,深感责任重大;促进心脏病学事业的发展,更为任重道远。60岁生日是对历史的检阅,是催人奋进的起点。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加强科研创新,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为把心研所建设成为国家一流的心脏病学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基地、疑难杂症治疗基地而不懈努力。”
作者:唐闻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