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9时许,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上海市公惠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熊茜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她正在为大洋彼岸的一名素不相识、50多岁的美籍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
至此,熊茜成为2019年上海市涉外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上海市第423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是上海自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以来,涉外捐献的第19例(其中向美国患者捐献为第5例)。
与外国友人配型成功真是罕见
2017年12月,熊茜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光荣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8年10月19日,熊茜接到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通知,被告知她留下的白细胞抗原恰好与一名涉外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成功,需进一步进行接受相关检测,询问她是否愿意进行捐献并体检?
“是外籍人士,那我更要捐!”外表看上去文静、白皙、秀气,甚至可以说有些纤弱,但干练内向的女博士熊茜丝毫没有犹豫就爽快地答应了。
让熊茜欣慰的是,她的决定也得到家人的支持。公惠医院院长倪克樑和党委书记徐军等党政领导及全院职工都非常重视这次爱心接力,千叮咛、万嘱咐请熊茜主任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目前,白血病主要依靠骨髓移植治疗,有效治愈率达75%-80%。配型成功与否,取决于HLA,即免疫系统区分本体和异体物质的基础。因HLA分型有常见、少见、罕见的区别,即使常见的HLA分型相合的几率也在万分之一。如果HLA相合程度越低,越容易造成排异反应。不同国籍、不同种族间配型几率很低。
去年10月24日,熊茜按照造血干细胞捐献流程的规定进行了二次配型和高分辨检测。去年12月初,传来好消息,熊茜的骨髓与该外籍人士的“高分辨”配型完全吻合!
“能与外国友人配型成功是一种缘分,实属罕见又罕见啊!”熊茜兴奋地告诉记者。很快,熊茜就签署了捐献同意书。
捐献、工作两不误
造血干细胞捐献是指通过血液体外循环的方式采集志愿者造血干细胞,输注到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者体内,帮助患者重建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以达到挽救其生命的行为。人体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人体将加速造血,一到两周内各种血细胞就可恢复至原来水平。
跨国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的质量、数量要求都较高,捐献的流程也比较烦琐,造血干细胞提取时间也更长,传染病检测及体检等都要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做,并且都是工作日。
恰巧此时,熊茜负责的内分泌科正在进行重点学科——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的全面建设,创新诊疗一体化,让患者告别慢病就诊马拉松。医院投入大,标准高、工作量非常大。去年12月10日,熊茜进行捐献前的体检,采集了27个试管的血样,她白天体检完后也不回家休息,利用晚上时间加班加点工作。
好事多磨,一波三折
接下来,按照市红十字会的安排,熊茜在2019年1月初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她认真调节自己的身体状态,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大洋彼岸传来这位外籍人士身体有恙,因发热、感染只好推迟了采集,而此时也超过了规定的有效期,熊茜不得不又要重新去抽血、体检。
但熊茜完全理解,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需要患者身体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实施,才能保证受捐者的安全,她一句怨言也没有。
1月7日早晨9点,熊茜再次来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捐献前的体检,又采集了12个试管的血样,她默默完成了捐献造血干细胞前的第3次准备工作。
今天下午,带着熊茜体温的414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浊液采集完成,它们将由专业运送人员直接空运护送到美国,给万里之外焦急等候的外国友人带去了希望的“生命种子”。
“医生的职业本就是救死扶伤,只不过捐献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方式。能用自己的爱心去点燃他人生命的灯塔,这既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要求,也是自己做人原则。”熊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白衣天使、共产党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品质。
作者:记者 唐闻佳 通讯员 周琪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