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0%的市民不知母乳喂养能让婴儿少生病,超30%的市民不知缺碘会影响智力和生长发育,近60%的市民不知“OTC”标识为非处方药……今天,第29届上海市“健康教育周”闭幕式上发布信息称,2018年上海市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28.38%,继续保持连年上升态势,且高于全国同期水平,但市民仍有常识欠缺。
为此,上海最新推出“上海健康素养72条”,打造符合申城特色的健康生活与健康行为指南,以实现“到2030年,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的目标。
市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上升,仍有常识欠缺
上海从2008年开始,连续11年开展健康素养监测。2018年,由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技术支持、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实施,上海在全市16个区开展市民健康素养监测,共监测调查32167人。
最新监测结果显示:2018年上海市民总体健康素养水平为28.38%,较2017年绝对值增长3.0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稳步上升态势,但在慢性病防治、基本医疗和传染病预防等方面仍有欠缺。
慢性病防治方面,超过一半的市民不了解吃大豆食品对身体健康、心血管疾病有好处,豆类可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量,防止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良影响;超过40%的市民不知道运动对健康的好处,包括保持合适体重、预防慢性病、减轻心理压力、改善睡眠等;超过一半的市民不了解高血压患者定期自测血压的意义。
基本医疗方面,超过3/4的市民不知道肝脏是有解毒功能、能分泌胆汁的人体重要消化器官;近60%的市民不知道“OTC”标识为非处方药,不用医生开处方就可购买;超过一半的市民不知道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且可以免费享受。
预防传染病方面,超过六成的市民不能正确应对自身咳嗽、打喷嚏的情况,不了解应使用手帕、纸巾或胳膊肘弯处捂住口鼻;超过四成的市民不知道国家免费提供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病人。不过,有88.7%的市民知道儿童在发烧时不能打疫苗。
此外,超过50%的市民不知道选购包装食品时要注意包装袋上生产日期、保质期、营养成分表和生产厂家等信息。不过,86.9%的市民知道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顾沈兵发布“门诊活跃指数”
各大医院为传播健康主力,健康教育融入临床渐成气候
在健康教育与健康科普工作中,上海的医疗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上海二、三级医疗机构门诊健康教育综合活跃指数评估始于2016年,就旨在全面掌握本市二、三级医疗机构开展门诊健康教育的基本状况。2018年,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按照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要求,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市148家二、三级医疗机构(二级99家、三级49家)门诊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调查评估,对门诊宣传栏设置、健康教育活动实施、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情况等指标,以及“新媒体健康教育影响力”分别进行测评和排名。
本次闭幕式上发布的测评结果显示:2018年,上海二、三级医疗机构门诊健康教育综合活跃指数在2016年7.14和2017年8.04的基础上持续提升,达到8.14(总分为10)。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分别在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综合评分排名中位居第一。
“新媒体健康教育影响力”方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分别名列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微信公众号指数评估的榜首。
评估发现,本市二、三级医院均能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充分融入临床诊疗服务和重点疾病防治,但在健康教育资料、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今后,本市医疗机构门诊健康教育评估将持续开展,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全面、规范、有效开展门诊健康教育,让健康科学知识惠及更多市民。
此次闭幕式上还同时举行了“守‘柱’健康,舞动人生”健康文化主题活动,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孙慎逸与上海曲阳医院副院长兼疼痛科主任娄强教授分别通过芭蕾赏析与科普讲解,让公众认识到塑造优美形体离不开健康脊柱,进一步了解做好脊柱防护和骨骼健康的重要性。艺术人文与健康科普相结合的创新形式,获得观众好评。
“上海72条”融合城市特色,“医教结合”播种健康知识
为进一步提升上海市民健康水平,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充分考虑本市政策法规、疾病谱、市民主要健康问题等,在“国家健康素养66条”基础上修订、增补新条目,最终形成《上海公民健康素养核心信息72条》(“上海健康素养72条”),目前已正式发布。
与“国家66条”相比,“上海72条”主要变化在于修订2条、增加6条。
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任顾沈兵解读称,健康融入生活,首先要学会“看天气”——上海增加的2条跟天气有关:一是“高温天防暑降温、预防中暑”,上海夏季高温天气较多,中暑、热射病时有发生,因此提醒市民、特别是户外作业者与老年人群及时了解防暑降温知识,避免意外发生;二是“佩戴口罩可减少雾霾对人体伤害”,近年雾霾天气多发,而市民对戴口罩等外出防护措施意识不足,需给予提醒。
其次,谨防意外伤害,提示还得“接地气”。考虑到城市特点,上海此次修订的2条都与儿童意外伤害有关:一是在“减少道路交通伤害”中增加“配备和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因为城市车辆高度密集,交通意外伤害发生率逐年上升,《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也明确要求驾驶家庭乘用车携带未满4周岁的未成年人时,应配备、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
二是在“加强看护,避免儿童接近危险水域,预防溺水”中增加了“预防高处跌落”。因为对上海儿童意外伤害流行病学分析发现,“跌落”占四成,必须引起警醒。
▲上海市“健康教育周”闭幕
此外,回顾上海近年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海72条”新增一条“发生拥挤踩踏时,应根据自身当时所处情形选择正确逃生方式”,人口密集场所易发生踩踏事件,市民应提升面对此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
目前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虽已高于同期全国水平,但在疾病预防等方面仍有不足。“上海72条”也特别增加相关内容。比如,在传染病方面,增加一条“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出现症状及时就诊,并在家休息”,手足口病是上海儿童流行性春季多发病,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会导致死亡,有必要普及日常防范知识。
对于慢性病,上海增加了2条:“遵循医嘱,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脑卒中快速识别和应对,以及冠心病发病时主要表现和应对”。
近年来,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成为危害市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建设重要内容也正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时救治脑卒中。
“‘上海72条’设计了一个‘健康框架’,致力打造符合申城特点的健康生活与健康行为指南。”顾沈兵表示,一个人的行为形成相对容易,而行为改变却非常困难,因此,市健康促进中心已与教委、科委合作研究推进“医教结合”“体医结合”,希望让孩子从小形成健康理念、养成健康习惯、学会健康生活。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主办,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科普基地承办。
作者:首席记者 唐闻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健促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