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蒋欣泉
【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文汇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对蒋欣泉来说,总有一种迫切的使命感,让他停不下来。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一年要接诊1000多个病例;在高强度的临床工作之外,还要负责口腔生物工程/再生医学实验室、口腔修复教研室及口腔生物学教研组;他需要兼顾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承担三十几个学时的教学任务及大量的课题研究任务。他以科学家的精神和医者的仁心仁术,在这些角色切换中游刃有余。
个人成长契合转化医学之路
对蒋欣泉来说,将再生医学与口腔修复临床相结合,是个水到渠成的事。他的个人成长经历也完美契合了转化医学的路径。
2000年,以第一名成绩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志愿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这是蒋欣泉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读博期间,他先后去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加拿大艾伯塔大学学习和交流,深入研究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2003年加拿大学习结束后,他婉拒了加方导师的殷切挽留,选择留在上海九院发展,开展口腔再生医学的研究并推动相关成果的实施和转化。
跟国外优越的研究环境相比,当时在国内,一间80平方米的简陋实验室和一个技术员,成了蒋欣泉工作的全部。为了工作,他甘愿忍受着与爱人两地分居的相思之苦,在学生宿舍一住就是11年,每天过着两点一线式生活。然而,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他对口腔颌面部组织再生及功能修复的研究和探索。十年磨一剑,蒋欣泉带领他的团队,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将“口腔颌面再生修复”打造成为九院口腔医学新的亮点,并在这一领域获得国内外的认可。
为口腔修复治疗开辟新路
从科研到临床的特殊经历,让蒋欣泉可以在科研成果与临床转化上游刃有余。他说:“再生医学利用先进材料、干细胞及有助于促进组织修复的因子,可望获得缺损组织生理性的再生,如颌面部的颌骨、牙齿等。我们的研究目标就是希望将再生医学与口腔修复结合,来恢复患者的口腔功能。过去口腔修复的理念是‘以假乱真’,而再生医学能用‘真’的组织去替代‘假’的修复体,其未来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将为口腔修复临床治疗开辟一条崭新之路。”
蒋欣泉非常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些年来,在他的带动下,九院先后与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美国塔夫茨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荷兰拉德堡德大学进行科研和教学合作。此外,还与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和华东理工大学的密切合作,受到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的资助。
科研平台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加速了生物材料、干细胞前沿研究得到转化的机会;骨组织再生研究方面的基础与传统口腔修复学方法相结合,这个新的方向得到了国际口腔修复学医师学会(ICP)主要创始人George Zarb教授的高度评价,他邀请蒋欣泉在其主编的国际最权威的口腔修复杂志IJP上就“口腔功能修复未来发展新思路”发表特邀述评。
2015年,在韩国首尔举行的国际口腔修复医师学会(ICP)的全体会员大会上,通过激烈的竞争竞选,蒋欣泉代表中国成为首位当选的理事。在罗马理事会上,再次通过申办陈述和激烈竞争,中国上海成功获得2021年ICP双年会举办权,这将是中国首次举办这项口腔修复领域世界级的盛会,代表着中国口腔修复学科跨入国际最高水平行列。
曾经的海外经历,让蒋欣泉拥有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十多年的厚积薄发,终于成为年轻的“国际专家”。
▲从科研到临床的特殊经历,让蒋欣泉可以在科研成果与临床转化上游刃有余
颌骨组织再生的全新理念
无论是种植牙根的植入还是将来的牙齿再生,都首先需要有足够的颌骨骨量支持,即有充足的“土壤”。蒋欣泉说,临床上会遇到大量牙缺失后牙槽骨吸收的患者。临床上自体骨、异体骨或人工材料修复存在着损伤大、免疫原性和成骨能力不足等缺点。“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的发展为颌面部骨组织形态及功能的恢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其中细胞、生物材料和因子是经典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的关键要素。蒋欣泉课题组近年来在深入探索组织工程要素细胞、材料和因子优化/组合促进颌骨组织再生的机制基础上,开展牙种植等口腔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肯定。
2017年,蒋欣泉带领的团队提出了全新的“生长因子复合细胞膜片”的概念,并借助新型磁性纳米颗粒,首次实现了体外生长因子与干细胞复合微组织的磁场精确控制构建,该策略显著提高了体内组织再生效果并展示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上述研究为实现口腔颌面部高质量和快速的骨组织再生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手段。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曾代表中国首次获得了国际牙科研究会著名的IADR/Hatton奖。
再生医学的第三大要素是生物材料。课题组开展微纳结构/离子成分改性生物材料促进成骨、成血管的研究,并用于提高颌骨组织再生及牙种植骨结合能力。发现微纳结构和钙硅锌锶等离子可以协同调控干细胞黏附和成骨分化,并可促进体内的骨结合效果,该项研究入选了国际生物材料权威杂志的年度图片论文。
这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如何在口腔修复的临床应用中得到转化?蒋欣泉课题组建立、优化颌面部骨组织再生/功能修复动物模型,推动骨组织再生修复的临床转化应用。在颌骨节段性缺损模型上,将再生医学与数字医学结合进行个体化修复,制备具有特定内部孔道及外部形态的个体化颌骨支架材料,用于修复大动物下颌骨大块节段缺损,并植入种植体,取得成功;富集干细胞技术牙槽骨重建临床转化研究获“985”转化项目支持;含重组骨形成蛋白-2(rhBMP-2)钙磷材料修复牙槽骨缺损的临床研究,效果良好并可植入种植体。
教书育人是一种享受
九院口腔修复团队在国内代表了一流水平,一直在超负荷工作运转。蒋欣泉的研究生团队有4位硕士、9位博士和3位博士后在研,相对简陋的实验室已经非常拥挤,但丝毫不能阻挡这些年轻人的求学热情。由他指导的研究生荣获国际口腔修复学院首批“研究资助计划” 、IADR口腔种植研究分会Young Investigator Prize、IADR口腔修复分会NewInvestigator Award、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博/优硕、扬帆计划、明治生命科学奖“科学奖”等,并指导博士毕业生获首届上海交大优秀博士论文(2017)。
蒋欣泉很享受老师的角色,“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口腔修复医生,应该是心灵手巧,有足够悟性。对病人要有仁心仁术,为病人考虑。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学习的热情、精益求精的态度。在临床选择时要有循证医学的思考,整理自己的思路,提出一些治疗理念,做一个研究型的临床医生。”
作为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才,蒋欣泉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国上海将于2021年举办ICP双年会,将来世界的焦点在上海,我们在三年内能否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这些对临床转化研究的要求非常迫切。临床转化需要多中心循证医学的研究,我们科室一年就有10万人次的病人量,这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是非常高的。如何在高负荷的基础上出精品病例,回答临床上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努力。”
名医简介
蒋欣泉: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口腔医学系主任,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上海高校口腔先进技术与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任国际口腔医师学院(ICD)研究员,国际口腔修复学会(ICP)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委会副主委、口腔生物医学专委会副主委,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委会主委。
长期从事口腔修复临床与研究,擅长牙体、牙列缺损、缺失的修复治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作者:肖蓓 吴莹琛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