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胖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今天,上海举行的这场糖尿病肥胖患者俱乐部活动上,这群病友们有发言权——他们有的是或曾经是别人口中的“胖子”,并且肥胖已威胁他们的健康,因为减重手术,他们走到一起。
在医院里,减重手术正成为纠正重度肥胖、糖尿病等严重健康问题的一种新手段,不过医生提醒大众注意,减重手术是一种治疗手段,并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结果,并且这绝非美容手术。
减重手术是近年来运用得较多的一种减重方法,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每天都有患者慕名找到普外科张频教授“求减重”。市六医院是上海较早开展减重手术的三甲医院,自2011年市六医院张频团队开展减重代谢手术以来,手术患者已突破1000例,手术后缓解率超过80%。
市六医院普外科减重代谢组主任张频教授介绍,不是人人都能做这类手术,减重手术主要针对通过简单运动、饮食控制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肥胖患者,医疗界对这类手术也有严格指征把握,根据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对单纯肥胖者,BMI(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出的数字,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指数在37.5以上,首选减重手术治疗;对糖尿病患者,BMI指数在25左右可选减重手术。
在市六医院已开展的减重手术里,BMI指数在37-40的单纯肥胖者不在少数,甚至有患者的BMI指数高达68。
肥胖不仅是外观问题,它已严重威胁个体健康状况。今天的俱乐部活动里,就有一个等待手术的“胖姑娘”——26岁,体重400多斤。她在产子后,没有注意饮食控制,结果体重一路飙升,发胖的身体导致她出现了心衰表现。找到张频教授时,她已出现腹水、下肢浮肿,晚上睡觉没法平卧,只能“坐着”睡觉;走路不过百米,就需要扶墙大喘气。
“这都是心衰的表现,患者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不过,张频教授告诉记者,手术并非想做就做,医生正在帮助这名患者通过运动、药物、饮食等手段,改善心功能,以耐受这台手术负荷。
预计两周后,这名胖姑娘有望迎来手术机会,也迎来新生机会。记者从市六医院获悉,绝大部分患者在减重手术后获得了减重、控制血糖、改善“三高”等好结局,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存在体重复升、血糖控制不佳的“复发”情况。
“减重手术只是推手,而不是终结者。”张频称,在其参与编写的最新一版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中,明确把“不能配合术后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依从性差者”列入手术禁忌证范畴,就是为了强调手术后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2016年,24岁的小陈体重200多斤,已达重度肥胖指标,并伴有高血脂、重度脂肪肝、打呼等临床症状。在接受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减重手术的一种)后,小陈恢复顺利,定期随访发现体重下降非常理想。
“手术后不到一年,她的体重下降到100多斤,各方面指标都控制得很好。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她没来医院随访。”张频惋惜地表示,最近一次见到她,体重重回200斤,询问才知,失恋的她用暴饮暴食的方式宣泄情绪,结果又走上了肥胖的老路。
张频称,减重手术的效果是显著的,但效果的保持离不开医疗团队的管理跟踪,也不能少了患者的自律,这包括控制饮食、运动锻炼,不然健康问题会卷土重来。
国外有研究报道显示,减重手术后,每周运动一次或完全不运动的患者,相比每周运动三次的患者,手术维持效果差很多。我国最新指南推荐减重手术后患者每周开展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而医生注意到,目前大量患者的手术后活动量是不够的。
张频称,这也提示减重手术需要多学科参与,市六医院在开展减重手术之初就由外科医生携手内分泌科、营养科、运动医学等专家共同参与,在手术前后开展全程跟踪管理与指导。他补充说,近些年的临床发现与研究也提示,肥胖的发生也与心理因素相关,这支多学科团队今后需要心理科专业人员的介入。
他同时强调,门诊中也出现不少“自以为胖”的人士希望通过减重手术瘦身,但我国减重手术新指南在推广中反复强调,不允许BMI指数在25以下者接受减重手术,“换言之,大众不要对减重手术有误区,认为可以以此减肥,这是一种治疗手段,不是美容手段。”
作者:唐闻佳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 唐闻佳 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