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18岁的清华大学学生赵峰(化名)在寝室突发心脏骤停,面色青紫并很快呼吸停止,关键时刻,“续命神器”再立大功!
赵峰经历了什么?又是什么神器如此给力?
一起来看看~
宿舍里心脏骤停呼吸停止,同学们紧急施救
5月7日下午,18岁的清华大学生赵峰(化名)下课后与同学们回到宿舍,开始了自己的休闲时光。
16时56分,只听见“咣当”一声,同学们发现前一秒还在电脑前浏览网页的赵峰突然摔倒在地,不省人事,呼吸急促而费力,面色青紫并很快呼吸停止。
幸运的是,赵峰和同学们刚刚接受过心肺复苏培训,现场有同学立刻开始胸外按压,有人拨打120,有人跑去取4月份刚刚在校园安装的AED(全自动体外除颤仪),几分钟后,按照AED的指示为赵峰进行了2次电除颤。
急救人员继续抢救,34分钟后恢复心跳呼吸
10余分钟后,120急救人员到达急救现场。此时赵峰仍然没有自主呼吸,没有心跳。急救人员接过生命的接力棒,继续抢救。除了胸外按压外,120急救人员还第一时间开放静脉、给予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
17时30分,赵峰恢复了心跳和呼吸。
医院接力急救,心脏骤停后第4天苏醒
10分钟后,急救车到达北医三院急诊科。此时,赵峰虽然恢复了呼吸和心跳,但仍然昏迷不醒。
急诊科主任当即决定对赵峰实施亚低温治疗(又称为目标温度管理,是指将患者的体温降至32-36℃之间,维持至少24小时以上,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被公认的可以减轻心脏骤停患者脑损伤的治疗措施)。
在接下来的72小时,赵峰经过了低温诱导期,低温维持期(24小时)和复温期,于5月11日苏醒。
5月14日,心脏骤停后的第7天,拔除气管插管,赵峰的神志完全恢复。
目前,赵峰已转至北医三院心血管内科查找病因,并进一步治疗。
急救、接力完美衔接,AED再次立大功
第一棒起跑不俗,第二棒完美交接,第三棒实力冲刺。赵峰幸运度过这场生死浩劫,与他的同学、120急救人员及北医三院急诊科团队之间的完美衔接密不可分。
尤其是他的同学们,能在情急之下,将刚刚学过的心肺复苏培训付诸于实践。不仅进行了高质量的胸外按压,还用AED进行了两次电除颤,把握住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这不是AED第一次在现场抢救中发挥关键作用。3月25日晚上8点多,在东单体育馆篮球馆,一名男子倒地猝死,北京协和医院的6名医生正好在隔壁打羽毛球。他们联手抢救,赶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体外除颤。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治医师江伟说:“假设那天没AED的话,情况很危险,AED起到的是给心脏重启的作用,因为病人可能是室颤或者室速,也就是心脏没有规律的乱跳,没有实际的泵血功能。很幸运的是场馆里配有AED。”
据了解,同学抢救赵峰的过程中使用的这台AED,是不久前刚安装在清华校园里的。
花3分钟学习心肺复苏和AED,关键时刻能起大作用
AED操作指南: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AED,即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 ibrillator),是一种便携式、易于操作稍加培训即可熟练使用专为现场急救设计的急救设备。
其最大特点是无须使用者具备高水平判读心电图能力,只要根据录音指示,接通电源,按动放电按钮,即可完成心电图自动分析、除颤。
一般非医务人员在接受4小时学习演练,都能完全掌握。
操作使用:AED有三个按钮,两个一次性粘贴电极,它的操作仅需四步。
1、打开AED开关
2、根据语音提示操作
将电极贴在病人胸部的皮肤上,将电极插头插入亮灯处的插座上,贴上电极,插入插头。
右电极放置在胸骨右缘,锁骨之下。
将左电极放置在左腋前线之后第五肋间处。
贴上电极,插入插头,立刻进行除颤,按橘黄色按钮。
正在分析病人心律 ,不要碰触病人。
等待AED分析心律是否需要电除颤,建议除颤,正在充电,不要接触病人身体。
立刻进行除颤,按橘黄色按钮,除颤完成。
重点提示:
1、打开电源后,一定要在AED语音提示的指导下,进行每个步骤的操作,不要提前操作或者迟迟不进行操作。
2、由于AED在除颤过程中需要进行放电,因此,要离开伤病员,并且一定要大声提醒围观的人远离伤病员,防止触电。
3、正在分析病人心律 不要碰触病人,正在分析病人心律 不建议除颤 现在可以接触病人了。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任荃
来源:综合自武汉晚报、新京报、北京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