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有一位“大眼睛”护士长——陈贞,戴着口罩,她那双温柔、坚毅而又专注的眼睛,尤为显眼。
见到记者时,陈贞正在监护室中忙碌着,大大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近期院感全面升级,住院流程与患者照护工作变得更为细致。”身为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的“家长”,陈贞事无巨细。作为上海市红十字会救护师资一员,最近她还忙着利用业余时间线上授课,提供志愿服务。
跨前一步,主动担当——这就是陈贞的行事风格。抗击新冠疫情,她第一时间报名,于除夕夜随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发。
回首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战“疫”一线的日子,陈贞笑得美丽、淡定。忘不了与队员们接管重症病房后“一天衣服要干了湿、湿了干好几回”的经历,她说:“病魔无情,人间温暖,这份武汉记忆值得珍藏一生。”
华东医院第一位报名援鄂的护理人员,因为“适合”
距离驰援武汉已过去了几个月,陈贞也已回归到平日的生活节奏。但回首那段执甲逆行、奋战武汉的日子,所有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陈贞是华东医院第一位报名援鄂的护理人员。小年夜那天,当听到医院需要派员驰援武汉时,她当即决定报名。从事护理工作28年,在重症监护室工作18年,掌握CRRT护理、呼吸机组装等多项技能,陈贞去一线的理由就两个字:适合
出发时间定在大年夜,行前,陈贞又做出一个决定:继续坚守岗位,不换班。“科里其他护理姐妹辛苦忙碌了一年,还是让她们踏踏实实在家过年、吃顿团圆饭吧。”
在金银潭医院ICU,一般每名护士负责三名病患,但陈贞却一肩挑起两个病房六名患者的照护工作,其中还包括三名重症患者。
身处传染隔离病区,身着厚重的防护服,要承担如此繁重的护理量,身体吃得消吗?面对记者的提问,陈贞笑了笑,“习惯了。”这种为了护理事业而全情奉献的精神,似乎已经印刻在她的骨子里。以往,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中只要有患者情况不好,她也总是彻夜守候。
而在金银潭,这份热情更甚以往。为了照顾其他队员,北三病区内最易感染、最危险的,如气管插管、深静脉注射等,陈贞总是抢着上。“我动作快,操作时花的时间短。换成别人,我不放心。”
一周工作84小时,用眼神和双手激励患者
“陈贞的业务能力很优秀,更可贵的是她全身心投入的奉献精神。”华东医院护理部主任程云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一个细节:陈贞到武汉后,她发短信去问候,只得到一句简短的回复“平安,勿念!”
每天与家人的联系,陈贞时常“吝啬”到只报一个平安。
简短的言语,透露出陈贞在金银潭工作的忙碌——一周工作84小时!但在同事眼里,这样的作风,很符合陈贞的“人设”:兢兢业业。
2002年,华东医院外科组拟建重症监护室,第一时间便挑中了这个肯吃苦的年轻人。当时,刚升级做母亲的陈贞二话没说,便答应下来。为了更快上手,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埋首工作。每抢救一名危重病人,她都要求当班护士将治疗过程按时间顺序详细记录下来,之后组织讨论,总结经验,力求将错误减至最少,杜绝低级错误。
在武汉,除了做好护理的本职工作,身为北三病区护士长,她手下还管理着70多名护士。
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来自全市52家医院,而为了让护理工作尽快走上正轨,陈贞利用两个夜晚,制定出近30项日常工作制度和流程。忙碌至凌晨的辛苦没有白费,护理团队很快上手,工作得到了医师组的认可。
面对病区中的重症、危重症患者,陈贞除了带领护理团队的护士做好日常医疗与生活照护,还时常为患者开展心理“按摩”。
“因为患病,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创伤,但陈老师静静听我诉说,她用激励的眼神看着我,用有力的双手给我传递温暖……”这是57岁的患者徐阿姨出院后写给陈贞的一封表扬信。
因新冠肺炎患上中度抑郁,徐阿姨不说话、不治疗、不吃饭,陈贞坚持和她“话疗”,在持续了十多天后,精神状况明显好转。徐阿姨说,陈贞的出现,让她的内心感觉到的不光是欣喜,更给了她战胜疫病的信心。
平安归来后,陈贞与家人补上了迟到的年夜饭。其实,大年夜晚上,同为医务人员的爱人也在医院值守,陈贞只简短地向正读高三的儿子叮嘱了几句,便拿起行李出发了。
经此一“疫”,愈发体会到“平安是福、平淡是真”的珍贵。陈贞说,如果重新选择,她还是会毫不犹豫往前冲,或许,这就是身体力行,践行“南丁格尔”誓言的决心。
>>>人物小传:
陈贞是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第六届上海市优秀护士。
除夕夜,陈贞随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驰援武汉,担任北三病区护士长,利用休息时间,制定近三十项日常工作制度和流程,医疗照护之余给予患者心理治疗,帮助病患走出疾病阴霾。
作者: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