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档名为《心脏信号2》的韩国恋爱真人秀在网络走红。观众如同追看一部青春偶像剧,为八位普通男女的恋爱选择“操碎了心”。
渴望真爱是永恒的话题,恋爱相亲类节目也同样是综艺市场的硬通货:美国有 《单身汉》播出超过20季;在中国也不乏《非诚勿扰》 《相约星期六》等长寿节目;韩国的明星恋爱真人秀 《我们结婚了》成功后,索性策划起世界版,邀请中国、日本等海外艺人加入其中;就在近年,有一档名为 《恋爱岛屿》的真人秀又在英国走红。
然而,关注度居高不下反馈却褒贬不一。有的节目价值观扭曲,把金钱、颜值、社会地位作为衡量人的标准;有的节目过分追求戏剧化,把夸张剧情从荧屏延续到现实生活;而围绕明星做文章的节目收官即 “分手”,仅剩的一两对 “欲盖弥彰”,看中的仍是 “捆绑营销”带来的流量。
▲演员周冬雨、余文乐在真人秀节目《相爱吧2》里组合成一对“大叔萝莉恋”
在业界看来,聚焦普通人,风格清新的节目走红或许标志着恋爱真人秀迎来发展的转折点:展示恋爱中的小心思,捕捉生活细节而不是刻意放大冲突,传递健康、成熟、理性的都市婚恋观,才能让观众真正 “心动”。
虽然是秀,观众可不喜欢看到剧本的痕迹
《心脏信号2》的拍摄地,是一幢明亮通透的“信号小屋”,四对男女先后入住其中,在同一屋檐下自由发展和约会。他们都是初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有 “智慧担当”——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职知名企业的职场新人;有 “颜值担当”——帮父亲打理家族企业的同时,追求艺术梦的演员志愿生;有“品味担当”——涉足时尚、美食、音乐等多个领域的餐馆经营者。节目锁定25至35岁这一年龄段中“出身普通人却超出一般普通人”的嘉宾,被网友解读为意图呈现都市成熟男女间的恋爱——摆脱了校园恋爱的青涩,避免了明星配对遭人质疑的“逢场作戏”,节目嘉宾颜值在线,又拥有一定的社会历练与经济实力,无疑让真人秀向真实靠近了一步。
与过往恋爱真人秀中刻意制造的夸张桥段不同,嘉宾之间的互动更为随性。在女嘉宾的交流中,理想的男性画像相比于多金帅气这些指标,成熟稳重但不给人压迫感成为更重要的考量;而对于节目中的男嘉宾,性格独立、高学历、有品位的都市女性则更受欢迎。没有真人秀一贯的奖金诱饵和淘汰威胁,节目中的男女更像“跟着感觉走”。取代戏剧化推进的,是镜头捕捉的细腻互动与微表情。随着几对男女互动的深入,观众代入感加强,感慨“不自觉跟着心动”。
无独有偶,在上海电视节期间举办的“iFormats模式大师班”上,英国itv节目模式研发部总监艾拉·乌曼斯基在谈到英国大热节目《恋爱岛屿》的成功经验时,也提到观众对真人秀日益增长的“真实”需求。她说:“观众并不喜欢看到节目受到剧本、制作人操控的痕迹,观众更希望看到他们的自由发展,我们所要做的,是关注嘉宾的互动,通过镜头放大萌生的爱意,通过节目机制调动嘉宾的积极性。”
与之相反的,是收视与争议并存的美国长寿恋爱真人秀《单身汉》。节目为一位所谓“钻石王老五”男嘉宾,挑选数十位个性迥异的单身女性。男嘉宾通过各种形式的约会,每期淘汰一名女嘉宾,直至最终选出一位 “真爱”,在节目结束时“求婚”。20多季下来节目中算计连连,更不用说现实中那一对对节目结束就分手、破产、甚至意外死亡。此后名为《镜花水月》的美剧,更被认为是影射《单身汉》制作方为挑动戏剧冲突无所不用其极,足见公众对这种手法的反感。这样的节目中,“真爱”成了幌子,收视率才是永恒。
普通人唱主角,健康婚恋文化的引导是关键
然而仅凭“真实”二字,并不能抓住观众的心。综艺人开始在风格、内涵上进一步升级。
与一度盛行的明星恋爱真人秀不同,《心脏信号2》反其道而行之,让明星成了“观众”,在场外根据调动心理学知识、微表情分析、行为学常识,推理每一期“爱情线”即配对的变化,丰富观众观赏体验的同时,也传递一些心理学知识和价值观取向——剥开恋爱的甜蜜外衣,更长久的吸引力来自一致的品味和爱好。与之相类似的,日本《别被狼君所欺骗》则引入桌游“狼人杀”,提醒少女警惕爱情中的那些“花言巧语”和“温柔攻势”。
相比动辄在豪宅“纸醉金迷”的欧美恋爱节目,《心脏信号2》《别被狼君所欺骗》等亚洲节目走的是“纯爱”路线,折射出婚恋观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异。这也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当美国的《单身汉》节目让25个女生使尽浑身解数“追逐”一位所谓“高富帅”男嘉宾时,遭遇观众恶评的原因。节目传达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恋爱变成了单方面的刻意讨好,甚至是恶性的同性竞争。《心脏信号2》中思想经济皆独立的女性,专注工作也懂得尊重照顾女性的男性,则是当下都市社会更受欢迎、更有倡导价值的类型。
文艺作品里,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幸福的生活,固然是观众期待的脚本。但作为大众客厅文化的综艺,如何通向这一答案,则需要综艺人在每一程设卡把关,相比于刻意制造冲突桥段,倡导健康、美好的婚恋观才是更应被写入所谓节目“剧本”的。
作者:黄启哲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