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人油画《草原云雨》,创作于1955年。(主办方供图)
■本报记者 范昕
曾经,来自东方的他是被西方承认的一流画家,这样的光环却并未令他满足。回到祖国,源源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的他,超越了从西方习得的纯熟油画技巧和造型风格,创造出独特的具有中国气派的绘画。这便是艺术家吴作人的传奇故事。
今天,“西学·西行——早期吴作人 (1927-1949)”展在中华艺术宫揭幕。包括油画、素描、速写、国画、水彩等在内的百余件展品,让人们感佩于一代艺术家的探索与坚持。有学者指出,吴作人选择的道路是中国艺术家在西方进行自我选择的结果,对日后中国艺术的发展举足轻重。
艺术追求渐渐明朗
1930年,22岁的吴作人赴欧洲学习,先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白思天院长画室学习。入学第二年,他便在全院暑期油画大会考中获得金奖和桂冠生荣誉,并且学生时代已有自己的独立画室和免费的绘画材料。“西学”5年,吴作人几乎达到当时西方绘画技能的最好成绩。
1935年,回到国内的吴作人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当时他就曾谈到绘画民族化的问题,表明不仅仅满足于对西方绘画的引进。使其艺术追求渐渐明朗的,是1943年至1945年间两次赴西北、西南写生的经历。他把敦煌壁画当成静物或人物来“写生”,在与敦煌壁画造型和色彩的对望中塑造新的自我。最终,吴作人探索出不同于西洋的民族油画。这是一种“艺为人生”的诗意表达。
遵循内心的情感流露
对照吴作人分属“西学”“西行”时期的画作,不难窥见这位艺术家的艺术转变路径。
此次展出的油画 《风磨》,吴作人创作于1931年。这是一幅典型的欧洲风景画,直接继承了比利时、荷兰等欧洲北方低地国家的风格,色彩沉郁而幽暗,光线充满剧烈的对比。再看吴作人经过西行之后创作于1955年的油画《草原云雨》,满幅皆是明朗而新鲜的色彩,虽然云雨将至,草原上一片青葱,色彩充满亮丽的铺陈,这是更具个性的表达。热爱新时代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自然而然溢出画面,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吴作人创作于1932年的油画 《人体透视习作》,有着教科书般的油画技巧,如精密造型、恰到好处地处理色彩的冷与暖。欧洲时期,人体绘画很大程度上是吴作人彰显油画技巧的载体,好比尽显各种指上功夫的一支练习曲。而西行之后吴作人创作于1946年的油画《乌拉 (无偿劳动) ———记1945年青海旅行时所见》,具备了一种粗粝而令人激动的力量。只见无论是黄土地上劳作的人们还是远处连绵的雪山,每一个局部都朴实而到位,画面的整体性与色彩的张力,已然超越了炫技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