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信息技术对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出现,使技术正加快渗透到学习过程中。在这样一个充满技术影响、极速发展的时代,原有的学习空间和局限性被打破,学习者自下而上驱动的分享土壤创造了全新的开放式学习社区。“随心、随需、随时”成为新的学习特点,新型的O2O学习模式由此诞生。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时代特点倒逼了教育变革,教育应该顺应和满足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然而,教育家提醒我们,教育不能迷失在技术浪潮中,无论哪一个时代的教育,其本质和使命是顺应学生天赋,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唤醒生命对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上周,由复旦商业知识FBK Talk举办的“下一个十年--学习、商业与社区融合创新”论坛在创智田地举行,教育学者、大学教授、中小学校长、互联网教育创业者聚集在一起,共同谈谈未来的教育。
嘉宾
终结教育歧途,开启学习革命。——陆雄文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中国要走上创新型国家发展之路,教育的缺失最为关键。开启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是当务之急。顺应学生天赋,发展更多可供选择的优秀大学,以培养心智成熟、人格独立的未来人才为目标;同时,融入到技术平台发展带来的学习革命中,促进社会知识的分享和全面学习。
最核心的问题是建立新的改革机制。——熊丙奇博士: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要真正推进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建立新的改革机制,全国教育改革方案必须由地方人大和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另一方面,推进改革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参与,民众应具备参与改革和推动改革的意识。
MOOC正在掀起一场技术驱动的学习革命。——姫十三博士: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在各个领域带来的突破性变革数不胜数,这种变革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我相信互联网技术对学习的影响同样如此。在发展初期会有一段探路的过程,然后在某个局部领域,颠覆性地改变人们的学习模式。
人和人之间的接触交流是最重要的学习。——张志敏:格致中学校长
我们常常反思小班化的教育效果,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独生子女本来就缺乏沟通和交流,所以在学校与更多的同龄人进行交流就更为需要,人和人之间的接触交流是最重要的学习。所以,从信息和思想获得的角度而言,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更要阅人无数。
学习真正回归了生活。——张成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
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有意愿,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未来的学习型社会,学习真正回归了我们的生活,分享变成了共识,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行为。
混合教学和反转课堂是未来教学的趋势。——唐海松:Elite Educational Institute 联合创始人
通过MOOC看教学视频,老师线下答疑解惑,讨论练习。其优势在于学习者不需要名师在身边上课,教师也可以把精力放在个性化发展上。
以后的学习是碎片化、移动化、社区化的。——钟雯: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培训中心总经理
以后的学习是碎片化、移动化,我们用O2O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模式来推进员工学习,同时,建立了学友圈,以满足社区化的学习需求。
发展是企业职业培训的终极目标。——庞琦:麦当劳中国汉堡大学校长
未来职业教育会有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训练学习”,即企业大学安排的学习课程,第二阶段为由内而外的自发学习愿望。发展是企业职业培训的终极目标。
真正的学习来自于自己的兴趣。——王治钧:Ted to China组织者
未来十年传统教育会受到挑战,因为自下而上的学习能力辨别度会越来越好。真正的学习来自于自己的兴趣,其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你必须要面对这种压力。
第一部分:受挑战的传统教育
Q:“传授知识、推动创新、培养未来一代”是教育的三项目标,然而,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所传递的“知识”和追求的“使命”与这三个目标是否相符?
张志敏:
我认为传统教育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教材,即学习内容。我以为,现在高中的教材内容呈现的绝大部分是过去式的知识,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面向未来的的人才,具备应对不断发展和变化环境的能力,仅仅把已成过去式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这样的教材必须要改变,要让学生学习现在和将来的知识,更需要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渔”即渔网,渔网是使用工具的方法,修补渔网需要能力,改进渔网运用智慧。这就是我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是大学自主招生的问题。现在的中学校长推荐制度有进步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现在的招生制度说是招生,实际上是派生。高考当天发挥不好,学生之前的学习前功尽弃。大学自主招生应该授权中学校长自主推荐,校长凭他的经验、人格和职业操守把创新人才推荐给高校。这就是创新人才的选拔。
创新人才不可能在原先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模式下诞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如果一个老师被学生的问题问得哑口无言,那我认为他的教育是成功了,因为他唤醒了学生自主探索学问的意识。
熊丙奇:
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教育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推进公民教育,培养每个公民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在北美的学校,即使是中小学生在作业上写下内容,如果是摘抄的都必须写明出处。这种的要求建立了学生心目中的诚信意识。什么是真实,什么责任。教育,应该是以道德价值为基础的。
其次,有区别的对待教育投入。我认为对教育加大投入,主要是指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高等教育需要更多社会资源的参加,哈佛大学拥有400多亿的哈佛基金。政府对高校投资越多,行政化就会越严重。
第三,把选择高校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当学生同时拿到几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时的自主招生才体现了其价值。
庞琦:
中国的企业大学数量已经超过两千所,超过了正规教育部认可的高校数量。我以前并不理解,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企业大学,如今我得到了答案,中小学教育里侧重于知识,而企业需要的能力跟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到的又并不能百分之百匹配,因此企业大学必须承担起自己培养员工职业技能和社会人格的职责。所以,如今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也能从一个侧面来理解中国教育的问题。
唐海松
我们的教育是流水线式的,对于孩子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没有涉及。首先是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其次是写作能力。写作的优劣不在于词汇量,而在于思维架构的训练。第三,学会如何讲演,这同样需要逻辑和技巧的培训。第四是编程,编程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
第五是时间管理的能力。我再大学期间每天的阅读量是150页左右,关键问题是你怎么安排你的时间。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个性,要鼓励孩子学会冒险,学会忍受失败。
Q:传统教育改革的路径在哪里?
陆雄文
我们今天的教育是没有效率和效果的,未来十年就是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首先要去行政化,通过公共的机制推动教育监管,而不是由政府部门自己监管。
制度创新是核心,教育改革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碰撞、冲击,所有家长、教育工作者、独立的公共教育知识分子来推动。我想中国的教育改革很有可能从民间自上而下推动,民间有意愿自己办教育的,我觉得政府应该允许,有更好的大学,在公共的教育平台上可以得到个性化教育,这个独立成熟,有使命感,这样的社会公民,社会领导者的培养,我觉得是未来是改革的目标,这个做不到创新国家就是奢谈。
熊丙奇:
现在有两个重要的国家决定都是面对未来十年的,从教育的发展来讲,我们的规划纲做到了2020年。虽然,民间社会可以做一些事来推动它,第一,一线的教师、学生、家长的力量,第二呼吁企业的力量,第三是NGO的力量,但实际上空间很小,最后还是为了推动制度改革。我觉得制度的改革将为整个教育改革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更好的反击。
技术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Q: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学习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技术与手段的运用上,更表现为新的动力和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的内容、方法发生了哪些深刻变革?
张成洪: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我们可以改变学习的规则和做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你愿意学习,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真的让学习回归了生活,必将逐渐形成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在未来的学习型社会中,学习是人们的核心生活方式,分享和互助成为共识,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行为。
姬十三:
我觉得学习会变得更加无所不在,变得超越学校之外。与大家分享一些跟MOOC有关的数据,根据我们的调研,中文MOOC用户更加不在乎课程是否收费,他们的需求很简单,只要学好的内容。
这个数据很有意思,这是否说明我们面对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太差了,以至于我们遇到好的课程我们不在乎是否花钱?
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MOOC平台,推出了700门课程,涉及用户感兴趣的方方面面,这对学习者来说是个福音。目前,中国有30万人通过MOOC平台学习国外课程,其中的一些课程还可以拿到证书。这30万人是MOOC的先行者,他们利用这个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并获得他们的收益。
王治钧:
三年前,第一批跟着我做TED志愿者的都是复旦的学生,这些年轻人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数量非常大,我远不及他们。我们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聚集在一起,现在的互联网每一个人都是有标签的,人们很容易找到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和志向的伙伴。我们一起组织线下活动,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让更多相同标签的人在此聚合。
以学习者为中心
Q:新的学习方式引发了以兴趣学习为基础的学习社区的诞生,而学习是一个对持续性要求非常高的活动,如何持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社区学习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学习方式?同时,学校和企业培训虽然是有组织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压力,但学生的兴趣同样需要培养,以促进学习的主动性,有没有创新的做法?
庞琦:
从企业角度来说,我们对员工职业培养的要求经历了两个转变。
第一,过去两、三年,课堂教学方式转向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第二,未来职业教育会有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训练学习”,即企业大学安排的学习课程,第二阶段为由内而外的自发学习愿望。
企业培训是商业化的,讲究结果,发展是企业职业培训的终极目标。但我们赋予了“发展”更多的内涵,不仅在于能力发挥、职业空间的发展,还包括心灵上的发展,人格上的发展。这是企业学习型组织的的变化,从单一的学习方式变成训练学习发展的方式。
王治钧:
真正的学习来自于自己的兴趣。兴趣是很好的老师,兴趣可以让你学会很多东西。我本来是学习金融的,也考过CFA,但我对互联网有很深厚的兴趣,当2009年我发现该领域有很多的工作机会,我就跟随我的心愿进入了数字媒体营销领域。2013年,互联网金融发展火热,恰好将我的专业和兴趣结合起来,我又回到了原先的金融行业。
未来十年传统教育会受到挑战,因为自下而上的学习能力辨别度会越来越高。
张成洪:
由于信息技术可以记录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在线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采用游戏式的“过关”模式,通过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激发个人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交流学习进度和体会,通过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竞争保持学习兴趣。因此,可以采用游戏式学习模式,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促学体系。
移动端“碎片化”浸透
Q1:知识学习讲求“体系”,才能形成知识储备,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使阅读习惯更加“碎片化”,这与碎片化阅读习惯和及时性内容获取的移动互联网特征形成了矛盾,这对矛盾如何化解?
钟雯:
随时随地的终身学习时代已经到来。
东航的“掌上学堂”已经登陆了移动手机端,推了3到5分钟哈佛在线商业视频,东航高管对管理的见解,新书推荐等。这种碎片化的学习在企业中很重要,现在的员工,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楚,不愿意工作占用其他的时间,而且,用不到这个东西,大多数员工不会主动学习。员工不需要理论知识的东西,我们需要用另外的东西去打动他,让员工从一个碎片化的内容了解他感兴趣的知识,当他发现了价值,他又会深入PC课堂学习躲过的内容。这是一种牵引和渠道,但不是最终目的。所以我们推出了“i”学习平台,应用互联网的技术对学习方法进行得改变。
姬十三:
90后、00后的移动化、碎片化信息捕获能力远远超越我们这一代,他们可以从碎片化和移动化的信息中找出一个吻合这个时代机能的体系。
教育创新需线上线下“共勉”
Q:知识分享和教学互助使“线上课程、线下服务”的模式悄然兴起,国内已有不少培训机构采用此类模式,并称之为“O2O学习模式”。传统零售行业的O2O模式为现实中的商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通过这个平台购买并享受由实体商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你们看来,O2O学习模式是否有不同的内涵?它会成为未来学习的主流模式吗?
张成洪:
线上学习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即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自在地学习;同时线下面对面的交流学习也是非常吸引人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因此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将是一个趋势。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内容、情景和讨论可能需要在线上与线下之间自由切换,即需要“无缝”学习。另外,对于以线上为主的自主式学习,则需要有较完整地助学体系,让学习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助学体系可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帮助服务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助,也可以包括线上和线下的各种助学活动。
姬十三:
混合教学、反转课堂是未来教学的趋势。我们过去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课后完成习题和作业,而混合教学是“反”过来的。上课之前,学习者先通过MOOC看完老师的讲课视频,然后做完作业。在教室里,老师答疑解惑,并讨论每个人的作业情况。这样的好处在于,首先你不需要名师在身边教课。在教学上,老师可以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个性化发展上。这样的模式已受到非常多的机构推崇。
庞琦:
我们把传统的学习方式变成了网上学习方式,把具体课程从原先的一个星期扩展到五个月。前四个月学习者需要参加每月60分钟的网上学习,基于我们的调查研究,网上学习的时间不能超过60分钟,超过60分钟,这个人的注意力就不能集中。在这60分钟里他跟网上的教授、同学开展研讨,60分钟后,学习者学到了一些知识。然而,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对企业大学来说,知识不是力量,运用知识才是力量。在这月其余的30天时间里,员工需要将他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并养成习惯。我们通过一小时的线上学习,配合一个月的线下练习、实践帮助大家运用知识。第五个月,所有的受训同事回到企业大学进行为期三天的面对面战略模拟和演练,以此帮助员工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目前来讲这样的学习方式比原来传统的方式更有效。对企业来讲,还有一个资源是学校里没有的,那就是该学员的上级领导。我们鼓励上司督促和帮助员工在工作时间内运用培训中所蕴含的知识。
我不确定这样的方式未来有机会推广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但对于具有较强自主性的年轻一代来说,是比较有效的。
知识分享成为共识
Q:传统教育采用一对多的授课模式。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要求教育组织由原来的单向流动转型成由社会网络构成的原生态教育组织形式。原生态教育组织形式讲求“互助”,知识分享成为共识。有哪些方法可以激励分享和互助?在传统学校和企业内部,如何解决分享与互助的难题?
钟雯:
现在这个企业培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大家自主参与。好的课程和体验很重要,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还需要一些小技巧,比如,我们会准备一些小奖品来鼓励微信问答。然而,最能够吸引学员主动参与的,还是人与人的连接,所以在移动端上,我们将学友圈代替了好友圈,将培训带到员工的圈子里,以适应碎片化、移动化、社区化的学习需求。
王治钧:
生活本身就是一段学习的经历,我相信学习会一直伴随终身。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可以让很多人便捷的接收信息。同时,它也是一个学习和分享的过程。线下学习同样如此。所以,对于很多学习者来说学习的同时也承担着施教的责任。
勿让学习
Q: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一生的学习》说道:“我们可能获有学位,具有像机械化的效率,然而却没有智慧。”人们过多地谈论技术带来的学习变革,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对于学习的重要影响?
张志敏:
目前在校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亲缘结构中,没有有兄弟姐妹,再下一代没有叔叔、舅舅、阿姨,他们的社会关系是单一的,缺乏家庭亲缘结构支撑。孩子在家庭里独自长大,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成为“孤独的成长者”。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展了独生子女和更多的人群沟通和交流的视野和空间,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如何指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的问题。
唐海松:
生活变得太碎片化,我们有没有可能返璞归真,留出一段完整的时间来学习?互联网只是一个媒介,学习的本质是明白生活的意义,注重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将在跌宕起伏的人生演进中教会你。
姬十三: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当环境始终处于学习者的能力范畴边界之外,但踮脚就可以碰到的位置,生理学上证明这时的学习效率是最好的。在互联网时代可以找到足够的素材和条件可以满足这样的环境。
不管未来的教育模式发生怎样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选择。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适合于我的,未必适合于他,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为重要。
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