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得知上海市荣誉市民、日本社会福利法人旭川庄名誉理事长江草安彦先生去世。虽然此前听说他入院的消息,但没想到走得这样突然。去年年末,江草先生还率领八十人的旭川庄上海医疗福利考察团兴致勃勃地访问了上海,如今先生已经驾鹤西去,怎不让人唏嘘?
在我的印象中,江草先生一直是个健康老人的形象——饱满的身型、不高的身材,笑容可掬的脸上架着一副圆框的眼镜。也许是因为他思路敏捷、口若悬河的关系吧?他脸上给我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他的嘴:虽然不大,但嘴唇十分厚实,每次听他谈古论今,心里甚至暗想: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是怎么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和旺盛的精力的?
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三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日医疗民政福利交流,其功绩在中日民间交流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在日本国内取得的不凡业绩是其国际交流成功的基础。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参与创立了社会福利法人旭川庄,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将旭川庄从最初的三个福利设施发展成拥有七十个福利设施、可为所有年龄层次的残疾人、老年人提供医疗福利专业服务的综合体。目前入住设施人数达三千人,职员约两千人。他创造性地将医疗和福利融合在一起,创办了日本第一所医疗福利大学——川崎医疗福利大学。难能可贵的是,他将长年积累的理论、经验、做法无私地传授、介绍给了他深爱的上海和中国。
与江草先生初识于1995年,当时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只知道那时他每年组织百人规模的“福利之翼”代表团访华,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幸第一次为谢丽娟副市长会见江草先生做翻译。当时的江草先生对我而言,是德高望重的贵宾,当然,距离也比较遥远。此后与先生就是在一年一度的“福利之翼”来访时见面。
真正开始了解他的社会福利思想、理念则是2003年以后。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凭借多年从事医疗福利工作的经验和对中国人口结构的分析,江草先生敏锐地意识到中国未来将面对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的问题,而这段历程,日本比中国更早经历。自那时起,他每年访沪三四次,一方面,普及医疗与福利相结合的理念,另一方面,未雨绸缪,致力于为上海和中国培养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
在江草先生口中,医疗与福利结合的体现就是“介护”的概念。因为担任他讲课的翻译,我自己首先必须努力消化掌握这一概念,否则如何能让听众理解?说实话一开始自己也是一知半解,随着聆听先生讲解次数的增多,愈发感到先生言之有理。就像他所说的,因为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全新的事物,一开始总会遭遇怀疑、不解、甚至误会。自从八十年代他提出这一概念起,在日本他就遭遇了无数次的质疑。此时,他用中国的古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来鼓励、鞭策自己,不为所动,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论证“介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在旭川庄的成功实践,以及创办第一所医疗福利大学,终于让日本从政府到民间出现越来越多的赞同者。如今,医疗福利相结合的“介护”概念已在日本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而随之产生的一个新职业——“介护福利士”,也达到三十万人规模。
出于对中国的热爱和关注,进入21世纪后,江草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为上海、中国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事业当中。通过派遣旭川庄的专家、教师来华讲课以及接受我国的进修生,为上海培养了81名老年介护师资人才和180名介护工作人员,为江西培养了58名介护师资人才和348名介护工作人员。这批人才就像春天播下的种子,必将在中国的大地上为老龄事业的发展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江草先生博览群书,不仅在医疗福利领域,而且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每次在他访华时,都能够听到他对世界形势、中日关系等问题的分析,让人获益良多。而且,他乐观、开朗、幽默,和他相处,你丝毫不会感到他身上岁月的痕迹,相反,你能感受到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激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作为上海市荣誉市民,基本不会说中文的他居然会偶尔迸出一句“阿拉上海人”,语惊四座。问他这句话是哪儿学来的,他会透露自己在家里经常收看凌晨播放的上海卫视新闻(在日本,海外的卫视新闻播放时间大多是凌晨),了解上海的最新动向,这句话就是经常收看卫视新闻节目的“副产品”。他甚至比较了上海卫视新闻主播和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的着装风格,得出的结论让人忍俊不禁:上海比北京时髦了那么“一点点”。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愿江草先生在天国安好!
2015年5月7日
文/周国荣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