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自画像 (本报资料)
缪俊杰
五年前,我初到加拿大旅游,就很想去探访白求恩的故乡--我对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这位伟大的加拿大人,这位出色的医生,一直充满热爱和敬仰之情。我们从当时暂居的温哥华去到东部的安大略省多伦多,一下飞机就迫不及待地向前来接机的先生提出了想去看白求恩故乡的诉求。他回答说:“没听说过白求恩,我只知道加拿大有个演相声的大山在中国很出名!”我听后愕然,哭笑不得。虽然愿望得不到实现,但我也不怪那位年轻人。因为他不是加拿大人,又生得晚,离白求恩那个时代已经很遥远。
没多久,我的外孙女考入了多伦多大学。在离京前,我对她说:“学习之余,多留意一下有关白求恩的信息,有机会的话去看一看白求恩的故乡,替我还一个心愿。”
今年夏天,我又一次来到多伦多。外孙女告诉我:加拿大已经有两个纪念白求恩的处所。一是白求恩的出生地--安省的格雷文赫斯特镇,那里已经把他的出生地设为“纪念馆”。另一处是多伦多大学医学院,门口竖立了白求恩的塑像,纪念这位为多伦多大学增光添彩的校友。两处还有新近出版的《白求恩传》之类的书籍出售。我兴奋极了。这一次一定要实现探访白求恩故乡的夙愿。
一个晴朗的夏日,安大略湖宽阔的湖面上蓝天白云。安省的北部也是一抹晴空。我们从多伦多驱车北行,一路上一片森林和美丽的湖水,使我们心旷神怡。在高速公路上开行两个多小时,便到了安省北部的格雷文赫斯特镇。
格雷文赫斯特镇是个只有一万多人口的小镇。一栋栋小楼建在马斯克卡湖边,静谧而优雅,给人一种“世外桃源”之感。白求恩就诞生在这个小镇上。白求恩出生的那座房子,现在开辟为“白求恩纪念馆”。我们去参观纪念馆的那天,只有我们四个人,成了“包场”。四个工作人员让我们在展厅内自由观看,自由拍照。工作人员还为我们专门放映了白求恩生平的录像,使我们在这个平台上,得以较充分地了解白求恩的生平,传奇般的经历和他的思想轨迹。
白求恩的经历具有传奇色彩。他的祖辈是英国人,几代人都是苏格兰斯凯岛的外科医生。他的祖父在美国行医时,因为忠诚于英国,遭到监禁,后被释放,来到了加拿大。而他的父亲,则在夏威夷娶了一个牧师的女儿,后来他们一起来到加拿大的格雷文赫斯特小镇,并于1890年生下了白求恩。他们一家生活简朴,居住在安大略省教会提供给牧师的住宅里。白求恩因家贫,20岁时为了筹集上大学的经费,在安大略省北部的一个伐木场做伐木工人,在野外的艰苦环境中工作。1912年进入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就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白求恩是加拿大全国第八位报名参战者。他在皇家陆军医务团担任担架员。1915年在比利时负伤,住院三个月后返回加拿大。1916年继续读大学,在多大医学院获得医学学士学位。那一年,他和他的同班同学、后来因发现胰岛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弗雷德里克·班廷一起去俄国。1917年,他又加入英国皇家海军,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在“柏加索斯号”军舰上担任外科医生。1922年,他进入苏格兰爱丁堡外科医学院,成为医学院院士。第二年,与出身于爱丁堡名门望族、受过良好教育的弗朗西斯·佩妮结婚,并移居美国底特律。他们在贫民区的公寓内行医,并仿效传奇人物罗宾汉救济穷人,在行医时,采取富人收费、穷人免费的医疗收费方式。
1926年,白求恩自己得了肺结核,回到家乡格雷文赫斯特镇休养,后在美国的特鲁多疗养院接受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手术具有很大风险。他曾誓言:“我如果能够存活下来,我将为人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1928年,他在治好肺结核病后留在这家医院工作,并在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任教,在医疗工作期间,开始自行研制创新手术刀。
白求恩在西班牙的经历也是富有传奇性的。他在赴西班牙的前两个星期写了首题为《红月亮》的诗。他写道:“今晚这个同样苍白的月亮/如此安静皎洁而遥远/是我们黯淡忧虑眼神的一面镜子/高悬在冰冷的加拿大上空/……”他在诗中表白:“朝那苍白的月亮我们举起怒拳/向那些无名的使者我们在此宣誓:/同志们,你们为自由世界的未来倒下去,你们为我们而牺牲,我们将永远牢记!”他热情地奔赴西班牙,作为第一线的医生,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支持民选的国民政府,投入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他还为西班牙人民捐献了一辆救护车,并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个“流动输血站”。但当时他因为受不了误解--有人说他是间谍,毅然离开西班牙,回到了加拿大,并公开声明:自己是一位共产党员。
随后他把目光投向中国。他对饱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寄予极大的同情。他说:“成百万爱好自由的加拿大人、美国人和英国人把目标投入了东方,带着敬仰注视着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辉煌斗争。”1938年他和一位美国医生及一位加拿大护士,经香港来到了中国内地。他经武汉,会见了在武汉抗战的周恩来。后来又经过四个月的艰难行程,到达延安,先后见到了朱德和毛泽东。后来他到了晋察冀根据地,在聂荣臻部队的前线医院工作。白求恩在漫长的行程中,组织机动医疗队,开展外科手术,组建医院和传授医术,拯救了无以计数的受伤的八路军战士和无助的百姓。在晋察冀前线,白求恩大夫无私的精神和高超的医术,在居民中有口皆碑。由于缺乏医疗器械,他准备回美国发动募捐,给中国捐助医疗器械。不幸,白求恩1939年在一次手术操作时划破了手指,被败血症的病毒感染,十余天后就病逝于黄石口村,终年49岁。白求恩之死给根据地的军民带来极大的震撼。毛泽东为此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以缅怀这位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伟大的加拿大人。现在,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全文用中文书写,展示在格雷文赫斯特白求恩故居纪念馆大厅的入口处,让人民记起这位伟大的战士。
我从格雷文赫斯特镇回到多伦多,外孙女又陪我去参观多伦多大学。我们来到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大门前,见到竖立着一尊白求恩的塑像。白求恩神采奕奕,一手拿着一本书,面对着前来瞻仰的人们微笑。塑像基座的四周,用英文和中文镌刻着这位医生的经历和事迹。塑像基座的正面用中文和英文写着这样一段话:“白求恩医生于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这位有远见卓识的医疗界的领袖,以在中国所做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工作著称。于1939年在河北省去世后,其无私奉献精神留存下来,继续启发后人。”在医学院的大厅里,有两位人物的金色头像闪烁着光芒。除了白求恩,另一位就是那位因发现胰岛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班廷教授。白求恩的头像下写着:“白求恩大夫尤其闻名的是1938年1月在中国工作,并于1939年11月在河北省以身殉职,他的精神得到了中国人民的尊敬和高度评价。”白求恩的塑像是两位华人企业家捐资在最近建造的。近几年来,到多伦多参观的人们,特别是中国人,都对这位伟大的医生投以尊敬的目光。
白求恩的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是富于创造性的一生。由于他的政治倾向和加拿大的国情,白求恩在本国长期没有得到应有宣传。直到中加建交以后,随着中加人民友谊的增长,白求恩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代表进步潮流的英雄,中国人民尤为难忘。我这次到加拿大,有幸见到了加拿大对于白求恩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时俱进。白求恩成了中加友谊的先驱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