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乞巧女儿节开幕式上小演员表演舞蹈《蒹葭》
在中国,传统的七夕节被认为是爱情的节日。因为这一天有美丽的鹊桥相会的故事,此夕河汉灿然,佳会有期,情意绵绵。记得旧时,在家乡夏夜户外乘凉,秋虫鸣野,月华皎洁,星斗如花。偶忆“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旧事,口诵唐人绝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不觉怡然而神往。可如今,流萤无踪,秋蛩绝响,月色难寻,这些自然风景都成了稀罕之物,何况人情!银河空茫,星汉渺然。那个凄婉的约会,只是在旧日的诗词中遗存。
不觉又是七夕临近,难忘的是前年在陇南有过一个在当地欢度乞巧的良宵,其情其景,融融于心,历历犹在眼前。陇南的七夕盛会,是我经历过的所有民间节庆中最盛大、也最华丽的节庆活动。西汉水七夕庆典以西和为中心,包括成县、礼县、徽县、武都等整个的西汉水流域,方圆约数百公里。不仅活动的地域广阔,而且有长长的庆典佳期,从阴历六月三十夜晚迎巧开始,说是狂欢也好,说是祈愿也好,说是礼拜也好,活动从七月初一一直延伸到七月七日的午夜送巧结束,总计七天八夜。
乞巧是女儿家的节日。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是活动的主人公,男人全程只是观众。七天八夜,女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计和劳作,全身心地投入尽情的歌舞与卜筮、祈愿之中。庆典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女人们迎接和膜拜的是她们心中的女神:巧娘娘。她们按照自己的想象,给这个女神以最美最俊的年轻的造型:鲜红的嘴唇,丹凤眼,柳叶眉,螺髻,蝉翼般的羽裳。女人们从阴历六月二十六开始,就用豌豆和小麦种育巧芽,以为供奉和卜筮的祭品。
乞巧的组织和资金都来自民间,大量的准备工作是由富有经验的年长妇女来承担。其中就有带领女孩子们迎神歌舞的巧头。巧头实际上就是她们的“指导老师”。长达七天八夜的庆典有很多仪式。献饭(供馔)为其一,要歌劝:“巧娘娘你坐着,大姐娃转饭是点香腊呀巧娘娘——”。转饭之后是“跳麻姐姐”和“照花瓣”。“照花瓣”其实即民间的“卜巧”。卜巧要清场,无关的人一律请走。姑娘们掐巧芽,看花影,默祷,悄悄诉说自己的心愿,祈福未来。这一切进行得不仅有仪式感,而且有神秘感。
记得那日我们来到陇南,正逢节庆的高潮。歌舞和鞭炮引领我们来到乞巧的现场,这里是西和县的稍峪乡杜河村,这里是长道镇的青龙村,这里是波光潋滟的晚霞湖。姑娘们个个衣着鲜丽华美,且歌且舞,娇艳夺人。她们出现了,此刻从水涯林间出现一队队着装统一的行进的队伍,女子们手持香案鲜花,在巧头的带领下列队行进。她们祈祷、祝福、许愿,边舞边唱边跪拜。那些歌词都是几代人口口相传的民间谣曲。朴素、单纯、基本不加修饰:“心儿灵,手儿巧,巧娘娘教我剪石榴;手儿巧,心儿灵,巧娘娘教我剪黄莺;清清盆水里丢几根,巧娘娘叫我变聪明”。
巧娘娘是姑娘们从天上请来的女神,几天相聚,开始是相敬如宾,后来成了“闺蜜”。她们情同姐妹,倾情相爱,私语绵绵,她们已非人神关系,她们已是闺中密友。相聚的时间显得短暂,七月七夕,离别的时间到了,这便是“送巧”。午夜时分,她们来到西汉水河边,难分难舍,唱起离别歌:“我有心把巧娘留一天,就怕天河没渡船;我有心把巧娘留两天,又怕王母把天门关”,“七月七啊节满了,巧娘把我不管了,一股子青烟上天了,凡间的女子心安了——”,在水滨林下,姑娘们解下纱巾和红头绳“搭”成天桥,她们焚烧了亲爱的巧娘娘。一缕青烟,伴随着撕心裂肺的真情的痛哭!
西汉水这边,河网稠密,茆水河、永平河、燕子河、洮坪河、漾水河……由此滚滚南下汇入嘉陵江。送迎巧娘娘都在水边,有明显的水崇拜的留传。这一带史存深厚,有秦人祖地,有岐山遗垒,有陇南史前文化,这些都指明乞巧文化的渊源。它与七夕传说有关,但不仅涉及爱情,而有着更为深厚的内涵。我以为陇南女儿节体现中国“女仪”的传统,其间女性教育的意义颇为深厚。这些“待字闺中”年轻女子,通过这种载歌载舞的庆祝活动,不仅增强了女性的自尊和自信,而且学会了种植、编织和家务,甚至交流的知识和训练。乞巧教会的,不仅是恋爱结婚,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女人”。
这是陇南地区,这里的七夕有一个长长的、情意绵绵的、华丽的女儿节。陇南女儿节可以看作是中国的情人节。但是它的内涵远较西方的情人节更为丰富而深远。西方的情人节无非是红玫瑰、巧克力,优雅的咖啡厅,两个人的甜蜜聚会,这里的仪典不属于卿卿我我两个人,这里是集体性的歌舞狂欢,不仅有爱情,而且有历史、有教育、有妇道,更有梦想!
2019年6月28日 于北京昌平北七家
作者:谢冕
编辑:吴东昆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