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岁月,已似渐行渐远的天边云彩。然而,那些看似湮没在黄尘古道中与明清皇帝有关的松江人和事,却因《松江府志》、《松江县志》、《松江人物》等史志丛书记载,重现云卷云舒的历史景象。加之今年特别,抗"疫"宅居家中,有助静心阅读,从相关史书中剪辑光影片断,焊接云间星星点点的闪烁往事,缀拾而成此文。
一
岁月不居,光阴如梭,白驹过隙。回望明代历史,洪武元年(1368)正月初四,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昭告天下,改元"洪武",国号大明,定都金陵(南京)。洪武二年(1369),太祖征召诸儒修纂礼乐书,元末明初文坛上享有盛名的杨维桢,被朱元璋派出访求天下贤才的詹同高看,求贤若渴,寻来松江府城。须知,晚年寓居松江数载的浙江诸暨人杨维桢,这年已73岁,而且在松江生活得很滋润,连詹同都羡慕不已,有詹同《松江与杨廉夫同饮有赠》诗为证,云:"何人得似杨夫子,高卧白云无限春"。所以,已是高龄的杨维桢辞谢道:"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耶?"洪武三年(1370)正月,朝廷又催其出仕。朱元璋对这位前朝文坛名宿,以高规格礼遇相待,先是派翰林院侍读学士詹同持厚礼聘请,后赐安车一辆,接杨维桢入宫。皇恩浩荡,圣意难违。杨维桢心里虽不情愿,但左思右想,还是顺水推舟,应诏前往金陵。
杨维桢到一个地方,似乎都有奇闻传世。据明代藏书家郎瑛记载:"今里老所戴黑纱方巾,乃杨维桢入见太祖时所戴。上问曰:‘此巾何名?’对曰:‘此四方平定巾也。’遂颁式天下。"据《明会要》等记载,四方平定巾颁行于洪武三年二月,与杨维桢在金陵留住一百十日时间相符。由此看来,我国明初风行的可以折叠的方形软帽,亦即四方平定巾,缘自杨维桢推出。若问太祖为何对四方平定巾特别中意?大凡是洪武三年正月,杨维桢抵达金陵后赋诗《钟山应诏》有云:"愿效华封歌圣寿,万年王气与天齐",表达了对新朝的归顺与祝福;而杨维桢所戴的四方平定巾又是太祖登基后,大明江山,四海安定,国泰民安的象征。应时应景,且杨维桢极具名人效应,故,一拍即合,推而广之。此外,《风宣玄品》载,明初中国琴界有"浙操徐门,江操刘门"之说,徐门以浙江徐仲和为代表,江门以松江刘鸿为代表。朱元璋喜欢琴艺,设文华堂广罗琴家。另据《图说松江》一书记,太祖推崇松江琴派,诏琴家刘鸿、张用轸赴南京,进殿演奏。经推荐,刘鸿、张用轸名列明初三大琴家之中。
北京《故宫志》上载有华亭瓦工杨青的大名,为明成祖朱棣所取。永乐初,杨青以瓦工役京师,以诚实为成祖嘉赏,赐予冠带,初任工部吏役。后宫小殿建成,成祖十分满意,以金银豆撒于殿下,任工匠自取,算是奖赏。众人争相拾取,唯杨青居后不争,成祖看在眼里,更加器重。后来大规模建造朝堂宫阙,杨青善于筹划,凡建筑制度规范,高低大小,均合乎圣上旨意;竣工后,皇帝钦命杨青为工部左侍郎。其子善父业,官至工部郎中。对照《明史·职官志》,工部左侍郎为正三品,郎中正五品。《松江人物》记杨青,明初华亭县筱馆人,即金山卫人,幼名阿孙,从小以泥瓦匠谋生,后征役京师。一日,成祖见粉刷不久的后宫墙上有异常色彩,疑而询问,众人知而不敢回答。只有杨阿孙说,是蜗牛爬过后留下的痕迹。成祖喜其以实回答,问其姓名,知为杨阿孙,就说:"幼名未改吧?现杨柳返青,可更名杨青。"细品杨青一名由来,既高贵又亲切;高贵的是皇帝赐名,亲切的是颇有江南韵味。此外,明成祖朱棣就位后,下诏简拔书法好手,楷书特精的华亭人沈度兄弟被选入翰林院。成祖对沈粲兄长沈度之书尤为欣赏,侍从便殿,凡金版玉册都叫他书写,夸为"我朝王羲之",时称"台阁体"。沈度胞弟沈粲的书法,成祖同样喜欢,曾随帝北巡。沈氏兄弟齐名,时称"大小学士"。
(明代正德皇帝)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明孝宗皇帝朱祐樘病逝后,太子朱厚照继位,以第二年为正德元年(1506),人称武宗朱厚照为正德皇帝。松江府华亭县人徐霖,别号九峰道人,家住府城东。他7岁能诗,9岁能写大字,后又致力书画和戏曲创作,"能自度曲为新声",声名远播。正德十五年(1520),武宗皇帝南巡,被荐为帝作曲,赐一品服,命其随行入京。正德十六年(1521)春,三十岁出头的武宗皇帝一命呜呼,徐霖未及授官,便匆匆收拾行囊,回返家乡。
(明代徐阶)
明代嘉靖和隆庆年间,华亭人徐阶,曾贵为两朝内阁首辅,居明代阁臣之最高地位。徐阶的官宦生涯长达四十多年,又是皇上身边的重臣,其周旋于庙堂之上,与嘉靖皇帝朱厚熜和隆庆皇帝朱载垕的悠悠往事,史书详记,屡见不鲜,如《明史·徐阶传》云:"生甫周岁,堕眢井(枯井),出三日而苏。五岁从父道括苍,堕高岭,衣挂于树不死。人咸异之"。徐阶少年时,诗文已显露弘大气象,老师以"雨"为题,徐阶妙笔生花:"云龙方会合,寰宇尽沾恩"。徐阶后以"探花"进士及第,进入朝廷高层核心,又以高水平的祭祀"青词"迎合嘉靖皇帝,取代了严嵩在皇帝心目中的得宠地位。徐阶任丞相多年,即便告老还乡后仍沐浴圣恩。万历十年(1582),徐阶80岁寿辰,皇帝派人慰问,赠玺书金帛。万历十一年(1583),徐阶去世,赠太师,谥"文贞"。徐阶留下了《经世堂集》《少湖文集》等丰厚著述,从其《夜闻吹箫》诗中可品学识胸襟,家国情怀,忧患之志,云:"风急雁飞高,星寒夜动摇。乱山千里月,独客一声箫。别泪怀乡国,私心忆圣朝。鬓华易零落,何日更闻韶?"
晚明董其昌为诸生时,家有瘠田20亩,摊上了重役,从上海马桥乡逃遁至华亭浦南叶榭镇外祖家读私塾,《南吴旧话录》称其"后登翰苑,且别其籍,不敢认为上海人。"万历十七年(1589),董其昌举进士,经遴选进入翰林院。那时,张居正已去世,10岁登基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握有实权。这位年轻气盛的皇帝,也曾有过励精图治,勤于政事的作为;但从万历十四年(1586)下半年以后,便以身体不适为由开始怠政。万历二十二年(1594),皇长子出阁,董其昌为皇长子朱常洛的讲官之一。朱常洛即后来的第十四任光宗皇帝。万历四十四年(1616),发生了"民抄董宦"事件。董其昌四处飘泊,过着一生中难熬的几年时光。泰昌元年(1620)八月,光宗皇帝朱常洛继位,问道:"旧讲官董先生安在?"董其昌否极泰来,入京召为太常少卿,掌国子司业事。不过,光宗皇帝在位仅一个月,疑被人下毒谋害致死。光宗皇帝死后,16岁的皇长子朱由校继位,为明天启年间的熹宗皇帝。熹宗年轻寡知,且对朝政毫无兴趣,沉迷于木工器作,恰好为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创造了专权擅政、得势横行的条件。董其昌从陈继儒归隐山林、陆树声引退还乡后,便对官场心存芥蒂,入仕为官后,一有风吹草动则谨慎避之,心向山水,踏访名刹古寺,去作诗,去鉴赏,去写他的书法,画他的山水画;尤其是阉党把持朝政之际,他欲加设法远之。明天启七年(1627)八月,23岁的朱由校没有留下子嗣便与世长辞,遗诏指定其五弟信王朱由检继位,即崇祯皇帝。崇祯年间,晚明病入膏肓,董其昌九次上疏辞官,直到崇桢七年(1634)正月十九日,这天也是董其昌80岁生日,崇祯皇帝才下旨特准其致仕告归。
(明太祖朱元璋)
此外,明代皇帝与松江人和事中的有些故事,读来心寒。例如,明初朱元璋对松江地区再增赋税定额,重赋达历史之最;又实行人口迁徙,打击富户,至洪武三十年(1397),三次迁苏、松、嘉、湖、杭富户二万有余至朱元璋家乡凤阳等地。又如,家住松江府城东门外,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华亭人袁凯,以写《白燕》诗出名,人称"袁白燕"。元末,袁凯曾为府吏,官职平平。但他博学多才且善辩,常能令满座折服。洪武三年(1370),正值大明朝用人之际,只是个举人的袁凯被推荐任御史。他看到武臣恃功骄横,因失礼而获罪的人不少,便上书太祖朱元璋,建议在都督府亦即将帅官署延请通经学古之士讲君臣礼仪法度,令武臣前来听讲。太祖纳谏,命各台省延请名士到午门为诸将讲解经书。然而,高处不胜寒。后来太祖审查囚犯罪状记录,命袁凯送皇太子复审,太子对不少囚犯从轻发落,减免处罚。袁凯报予太祖,太祖问:"我与太子谁正确?"袁凯答道:"陛下执法公正,太子心肠仁慈。"太祖以为,答辞虽然不错,但两面讨好,过于圆滑,心存厌恶。《松江县志》载:袁凯害怕,假装疯颠,告病归里。太祖不信,派使者借口封他为当地训导,前来察看。袁凯两眼直视,对使者看了很久,说了些疯话,又唱了一曲《月儿高》。使者回报:"袁凯真疯了。"直到太祖去世,才恢复常态。
二
古代皇帝关注一个地方,与该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统而论之,从皇帝关注的这面镜子里,可以反映出一个地方曾有的历史地位。修志修至清代,嘉庆《松江府志》新增卷首上"巡幸",详记康熙巡幸松江,驻跸松江府城诸事;卷首下新增《宸翰》,专记清代世祖章皇帝顺治、圣祖仁皇帝康熙、世宗宪皇帝雍正、高宗纯皇帝乾隆等御书墨宝,数量可观,内容丰富,且有底蕴深厚的人文故事,足以支撑起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府城文化专题展示馆。的确,府志所载皇帝宸翰,不仅为"三吴人文甲天下,而云间最著"增添了新的一页,而且具体可观入清之后,皇帝对江南八府中的松江府和松江府城相当看重,对在朝为官的松江人非常器重,尤其是在顺治二年(1645)至雍正八年(1730)期间,因统理江南全省的江南提督署清初设于松江府城和康熙两次巡幸松江府城等大事要事提振,松江府城的政治和军事地位不降反升。可以这样说,在清代雍正八年分巡苏松太兵备道移驻上海之前,松江府城的中心行政地位举足轻重,直至"上海道"直接参与地方治理,松江府城的地位才发生历史性的逆转。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松江府或娄县志记宸翰,始于顺治,止于乾隆,与上述历史背景暗合。
(松江九峰寺)
爱新觉罗·福临,是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的首任皇帝,即清世祖顺治皇帝。嘉庆《松江府志》卷首下《宸翰》伊始,便记载了世祖顺治皇帝御书赐云间高僧本月禅师。本月,号旅庵,宁波人,宏觉禅师的衣钵弟子。顺治十七年(1659)十月初,世祖诏见已入都的泗洲塔院主持天童僧本月,于景山便殿赐"乐天知命"四字和两幅联对:"一池荷叶衣无尽,数亩松花食有余";"天上无双月,人间只一僧。"《小昆山镇志》记后面一幅对联内容是"天上无双月,人间本一僧",并括号加注云:嵌入"本"、"月"两字,意寓主持"本月"名字。《松江县志》也记为"人间本一僧"。按照嘉庆《松江府志》和《娄县续志》的记载,为"人间只一僧"。康熙元年(1662),本月返回松江小昆山泗州塔院(又名九峰寺),后于公元1669年建宝奎阁供奉顺治皇帝墨宝。走笔至此,想起顺治年间发生在江南的震惊全国的"奏销案"。其中,赋税最重的松江地区,因受清查赋粮、欠赋治罪牵连,当地旺族和士绅受到沉重打击,时有"探花不值一文钱"之谣,仕籍学校为之一空。受"奏销案"苛政影响,松江文风一度中衰。
(松江府署门楼)
历史上,称得上巡幸驻跸而非走过路过松江的皇帝只有一位,就是大清国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皇帝。康熙在位时6次南巡,其中两次临幸松江府,第一次驻跸五日,第二次驻跸六日,前后共计达十一日之久。康熙是从苏州登舟南行至松江府城,驻跸几日后又从松江幸浙江,继续南巡旅程。江南松江,号为泽国,河网密布,其中通波塘、沈泾塘、秀州塘是松江河运通达江浙的三条重要航道。康熙两次来松江,皆舟行沈泾塘而抵达府城。流经广富林的沈泾塘是松江连接苏州的主航道;与沈泾塘相接的秀州塘,又是出松江西南连接浙江的主航道。深受臣民爱戴的康熙,担心南巡路上万民夹岸迎接踩踏庄稼,关照江苏巡抚等出示晓谕:"万勿踏坏田禾,有负朕恤民之至意"。康熙巡幸松江府,除关注治水外主要是巡阅军政并观摩军事演习;巡察民情,据实准奏便民事宜;召见地方官员,褒奖或训诫。康熙召见大臣时曰:"朕至江南访问,张伯行居官甚清,此名最不易得";还语重心长谆谆告诫臣子:"养廉者清,乃居官之常"。
(清代康熙皇帝)
康熙8岁登基,16岁亲操政柄,50多年御门听政,亦即春夏时为早上七点,秋冬时为早上八点开始早朝。康熙在位61年,不仅是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而且载誉"康乾盛世"。康熙还生养了35个儿子,6次南巡中,部分皇子随行,一路历练,以便增长见识,同时接受父皇考察。据嘉庆《松江府志》卷首上《巡幸》载,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底,康熙驻跸松江府城,曾在松江教场观看诸皇子射箭,自己也身体力行,亲射二箭,箭无虚发,皆中箭靶,即"上临行宫前观诸王子射,上亲射二矢,皆中。"从清代松江府署驻地(今松江二中校门云间第一楼)东北向设有"箭道"可察,骑射不仅是传统军事课目,而且是八旗铁骑入关,锐不可挡的历史缩影。康熙观摩诸皇子及其他将领和官兵演练射箭,其中蕴含文治武功深意。康熙朝中大臣,松江人不少,故圣祖对松江名人名胜等知之甚多。康熙巡幸松江,时值农历三月,一地春色,绿染花红。康熙游览了当地名胜古迹并御题多方匾额,如《巡幸》所载:"幸侍郎王顼龄、尚书王鸿绪东西两园,并赐御书匾对。赐方孝儒祠、董其昌祠,暨云峰寺、禅定寺、超果寺、昆山(小昆山)塔院、樵隐庵等处匾额。四月乙丑朔,上由西门跨塘桥登舟,幸浙江。"
康熙四十六年(1707)三月十三日至十八日,康熙南巡,再度舟抵松江。原本安排驻跸四日即前往浙江,松江提督张云翼等跪奏恭请圣驾再留数日,康熙给足了面子,允留二日。按计划,该办的事已经了结,康熙心情轻松地乘轿临幸松江府城西塔弄底王顼龄别业秀甲园,流连于"秋水轩"。这座园子原为明代徐阶弟徐陟别业,名竹西草堂,徐陟的孙子徐尔铉扩为宜园,入清后,易主工部尚书王顼龄,改称秀甲园。相传康熙巡幸其园时,正好听到园外传来农家鸡、狗叫声,觉得安宁、祥和、亲切,感叹"鸡鸣犬吠之声不断,此间乃安乐之乡也。"随后王顼龄绘画以进,名"安乐园",于是西塔弄底附近乡村又多了个"安乐乡"的传呼。在府城多留二日的康熙皇帝,春风满面,心情不错,"松江阖郡绅衿兵民等恳请圣驾再留数日,不允。……壬午,上幸浙江。"
康熙两度巡幸松江,且驻跸时日较多,故留下的御笔题书亦多。从史书记载中看出,康熙一生勤于政事,殚精竭虑,崇尚节俭,雄才大略,好学敏求,除读书和留心典籍外,书法、骑射皆精。康熙不像有的古代帝王那样,或冷酷无情,视臣子如草芥;或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位英明的皇帝,虽有严格要求的一面,但严于律已,君臣和睦,善解人意,令下属和子民感圣恩而觉宽慰。康熙从葑门(苏州)乘舟至松江,道经昆山和青浦,曾泊舟昆山张家桥,青浦柘泽桥,过松江钟贾山,经沈泾塘而抵松江府城。估计舟入松江境九峰可望前天上下过雨,康熙御制《船泊三江口》诗云:满眼湖山丽,九峰负海隅。沃野吴松境,横云馆驿衢。观风来泽国,非是喜灵区。雨过泊舟处,星连映水珠。"诗题中的"三江口"应是横山塘、神山(辰山)塘与沈泾塘交汇之处。康熙皇帝御笔而成的松江九峰诗,透出活龙活现的灵动,彰显接地气的生动,颇为亲切应景。康熙驻跸松江府城后,对青浦贡监生员孙鋐等人奏请其邑之北地名孔宅,自汉时至圣苗裔避地至此,恳请颁赐匾额一事放在心上,即念孔子乃万世之师,且遗迹尚存,宜表彰之,御书"圣迹遗徽"匾,又书"泽衍鲁邦四海均沾化育,裔分吴会千秋世永烝尝"对联,赐青浦孔宅。
松江王氏家族是清初崛起的一个著姓望族。王广心三子王顼龄、王九龄、王鸿绪为王氏家族第五世,均进士及第。长子王顼龄,拜工部尚书,进武英殿大学士;仲子王九龄,官至吏部左侍郎,左都御史;三子王鸿绪,累官工部、户部尚书。康熙曾分别给在朝为臣的王氏三兄弟赐赏过御书墨宝,如康熙三十九年御书唐王维诗句"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赐詹事府少詹事臣王顼龄。又如康熙三十八年御书"视草"二字,赐詹事府少詹事臣王九龄。再如康熙二十九年,王鸿绪在家乡建御书亭于府学明伦堂后,恭摹刻石康熙临董其昌书李白诗一幅:"卢橘为秦树,蒲萄出汉宫。烟花宜落日,丝管醉春风。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康熙三十八年六月,康熙书赐王鸿绪对联一副,联语选自唐王维诗句:"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康熙四十一年四月,御书"敬慎堂"匾赐工部尚书臣王鸿绪。康熙南巡,驻跸松江府城期间,御书赐王顼龄三件墨宝:一是"蒸霞"二字;二是临董其昌行书一幅:"青天蜀道不难攀,运思微茫杳霭间。稍着一迄杨子宅,依然秀甲九州山";三是赐御书对联"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康熙访王鸿绪赐金园时,也赐了两件墨宝:一是"松竹"二字;二是一副对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董其昌祠)
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康熙驻跸松江府城期间,曾前往位于方塔公园天妃宫东的董其昌祠。该祠建于明崇祯年间,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碑厅中央竖有三块康熙御书碑,上有御题华亭董其昌书法云:"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于楷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披拂,尤得天然之趣。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所临摹《淳化阁帖》,于《兰亭》、《圣教序》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书家所谓古钗脚,殆谓是耶。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根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又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纵横排宕有古法。朕甚心赏其用笔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琼绝,临慕最多。每谓天姿与工力俱优,致此良易也。康熙岁次乙酉三月,南巡驻跸松江府书。"康熙还赐题了"董其昌祠"匾额。
(康熙临董书碑)
沈荃、沈宗敬、张集、王图炳等华亭在朝官员,都不止一次得到康熙宸翰恩赐。沈荃,字贞蕤,号绎堂、充斋等,华亭人,居郡城艾家桥东,一作青浦沈巷人,或云其居华亭占藉青浦。顺治九年探花及第,为官有政德,累官礼部侍郎。据《清代松江府文学世家述考》载沈荃擅书,源出董其昌,名重海内。康熙皇帝引以指授书法,常于内殿赐坐、赐茶。后沈荃之子宗敬以编修入直,帝忆前事,使内侍传谕阁臣李光地曰:"朕初学书,宗敬之父荃实侍,每下一笔,即指其失,兼析其由,至今每作书未尝不思荃之勤也。"康熙曾御书《心经》一卷和对联"两幅彩笺挥逸翰,一声寒玉振清辞"以及"忠恕"、"龙飞凤舞"、"存诚"等字赐沈荃。史载,康熙十六年(1678),圣祖御书"格物"、"清慎勤"赐予沈荃,并称"朕万机暇,留心翰墨,汝书朕所喜,时时现视。今书此示汝,且以五字励勉职业,汝宜念之。"沈宗敬是沈荃第四子,华亭人,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历官太常寺少卿。工书,兼擅绘事。康熙赐翰林院庶吉士臣沈宗敬宸翰较多,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南巡至苏州,在行宫临董其昌书唐诗一首赐之;是年及以后几年间又御书"清风兰雪",御书"承训堂"匾,还有多柄御赐书扇,其中一柄御书唐李梦符的七言绝句:"村寺钟声渡远滩,半轮残月落前山。徐徐拨棹却归湾,浪叠朝霞锦绣翻。"康熙四十六年(1708),沈宗敬将其父墨迹整理为6卷,摹勒刻石。卷前有康熙御题四字"落纸云烟"。据《松江文物志》称,石版原藏于沈文恪公祠,后散落民间。"落纸云烟帖",尚存29块,现藏松江博物馆。
(沈宗敬《仿米云山》图)
续说张集和王图炳。张集,字殿英,号曼园,娄县人,一作上海三林塘人。他是张淇的儿子,张淇孙子张照的从父,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累官吏部和兵部左侍郎。性俭朴,自奉若寒素。张集著有《燕台集》、《爱日堂诗稿》、《息庐诗集》等。康熙二十五年、二十七年,圣祖先后临宋黄庭坚《春近四绝句》字一幅:"小雪晴沙不作泥,疏帘红日弄朝晖。年华已伴梅梢晚,春色先从草际归。"御书唐杜甫《曲江对雨》诗一首:"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赐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臣、吏部右侍郎臣张集。再说王顼龄有五子,王图炳是其长子,康熙三十八年(1699)举人,补内阁中书舍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圣祖南巡时献诗称旨,命随入京,供奉内廷,召纂《方舆全览》。五十一年(1712)钦赐进士入翰林,授编修,累官礼部左侍郎。据说圣祖、高宗南巡时,南北献诗之风天差地别。山东、安徽、河北等地沿途少见士子献诗献赋,而江南之江浙大不一样,《清高宗实录》云:"以文字献颂者载道接踵"。许多文士因献诗自我举荐而成就功名。松江王图炳、叶长源、高不骞、曹鸿焘等一批士子在其列。康熙五十二年、五十八年,圣祖先后御书"宝训堂"匾和"潄芳"二字赐予王图炳。
(王图炳书法)
康熙御书赐予松江的人和事还有很多,例如,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及第授编修,历官左中允、贵州学政、入京师为国子监司业的华亭人张豫章,年轻时游历大江南北,诗文得江山助,有《南帆》、《寄亭》等集问世。康熙三十九年、四十一年、四十二年,康熙先后临董其昌书唐人温庭筠诗一首,御书宋人米芾七言诗一首和"勤学"二字赐之。康熙巡幸松江时,书赐松江府知府臣郭朝祚四字"兰渚碧云",书赐江南提督臣张云翼四字"方略诗书",书赐松江府经历臣郎天桢对联一副等。康熙游览松江名胜古迹,赐题小昆山泗洲塔院(九峰寺)"奎光烛影"四字,赐题超果寺"虹光胜迹"四字等。康熙五十九年御书"兰笋山"三字,赐题佘山宣妙寺佛殿。有趣的是,嘉庆《松江府志》载康熙曾御制《松江进鲜鲥鱼有怀》诗,曰:"古有盛鱼奉老亲,锦鳞初得尚方珍。虽然星夜传驰驿,岂似鲜新出水滨。"古代松江位于东海之滨,鲥鱼是当地海产品,盛于四月;李时珍《本草纲目》记其性平,补虚劳。觉得有趣的原因是由此及彼,想到了俗称四鳃鲈的松江鲈鱼。传说四鳃鲈能放在蓬松的砻糠内贮运,在冬日数天之內不死,乾隆皇帝就是这样把四鳃鲈带到京城去的。看来,鲥鱼和四鳃鲈鱼,在康熙和乾隆这双爷孙相传的故事里,虽有不同的说法,却承前启后,传承松江鱼的一段佳话。
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康熙皇帝在京城畅春园病逝,康熙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继位,此后开启了一个雍正王朝时代。"迹与松乔合,心缘启沃留。"这副赐华亭人王顼龄的御书对联,前句是王顼龄晚号"松乔老人"的出典,后句引经据典,如《书·说命》上云:"启乃心,沃朕心。"又《疏》云:"当开汝心所有以灌我心。"含有竭诚忠告,以治国道理开导帝王的意思。嘉庆《松江府志》记此御书为康熙五十八年六月十五日赐大学士臣王顼龄。然而,观"心缘启沃留"之意,又似雍正登基后的事。《清代松江府文学世家述考》,将此御书之时归入雍正继位之初:"雍正皇帝登极,晋太子太傳,顼龄以年跻大耋,再疏乞休,上手敕慰留,赐诗,有"迹与松乔合,心缘启沃留"之句,遂自号松乔老人。"
雍正继位时,华亭人王广心的长子王顼龄,已是八旬耄耋老臣。从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太常博士起算,王顼龄为臣已逾四十五年,故两次上疏乞休。雍正皇帝对王顼龄父子恩眷甚深。雍正元年十月、二年六月,雍正先御书"清华品望"四字,后御书唐李端诗扇一柄,赐国子监祭酒臣王图炳;同时对王图炳之父王顼龄垂爱关顾,恳切慰留。据嘉庆《松江府志·世宗宪皇帝宸翰》记雍正手敕赞王顼龄:"才识优达,品行端安,增重岩廊,年虽耄耋而体尚康宁。今力辞禄位,朕实弗忍焉。即难夺情,而谅暗之年卿其不可强事耶?盖一日之留,胜千里之暌也。卿当少安体朕眷旧之至意。"雍正二年,雍正又御制七言诗书扇赐太子太傅大学士臣王顼龄,诗云:"端揆仪表百僚中,两历熙朝眷数隆。学识宏才名世业,老成安重大臣风。耋耄可作岩廊端,眷顾还当冰镜同。正在谅暗资赞化,丘园荣退莫相匆。"雍正皇帝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溢于言表。王顼龄忠君报国,鞠躬尽瘁,八十四岁去世于官位上。《松江人物》载,雍正皇帝下诏书哀悼,停止朝事一天,并下令凡出他门下的官员,都素服持丧,各部院汉人官员都要祭送;雍正皇帝赐还祭葬,谥号"文恭"。
(雍正皇帝书法)
此外,雍正元年十月,雍正皇帝御书"瀛海仙班"四字和"卿云呈烂漫,威凤吐邕喈"对联,赐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讲臣张照。张照,字得天,号泾南,又号天瓶居士,松江府娄县人,家住秀野桥西。张照生于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时年19岁。雍正十一年(1733),授刑部尚书。虽然张照享年仅55岁,但为官轨迹却从康熙、雍正绵延至乾隆十年(1745)正月,因父亲去世归来服丧,不幸死于宿迁县途中。乾隆皇帝得报后,怜悯哀悼,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赐以祭祀安葬,谥"文敏"。华亭历史上古有"两文敏"之说,即明代董其昌和清代张照。《国朝先正事略》云:"论者谓自明及今,华亭两文敏,董公文釆与公相埒,而勋业较逊。"
(清代张照书法)
张照的书法初习董其昌,继而出入颜、米,天骨开张,气魄浑厚,雄跨一代,人皆奉为墨宝,乾隆皇帝极为推崇,所作《怀旧诗》云:"书有米之雄,而无米之略。复有董之整,而无董之弱。羲之后一人,舍照谁能若?"张照通诗文,精音律,曾奉命与庄亲王等续修《律吕正义》,主持升平署,编纂杂剧、传奇,供宫廷搬演,如《九九大庆》四十余种,《月令承应》二十种,《法官雅奏》三十余种;并作传奇《升平宝筏》、《劝善金科》各十本,各有240出,开"连台本戏"之先河,发连续剧之先声。张照才华横溢,且勇于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如雍正十三年(1735)贵州诸苗围古州六十余日,掳掠焚烧,朝廷商议剿抚,张照请缨前往,奉诏为总理苗疆事务经略大臣。到了贵州后,张照大发帑赈济灾民;古州救援断绝之时,又下令加倍给夫马费以运军需。因官兵分道斩击,苗冠或降或窜,古州危机得解。同年九月,高宗纯皇帝弘历即位,以明年为乾隆元年。有人心怀叵恻,弹劾张照反对"改土归流"并"麋饷百万",召还,未至京城,即被逮捕入刑部狱。随着苗疆底定,事情也弄清楚了,宽免张照,命在武英殿修书处行走。乾隆二年(1737)九月,补为内阁学士。张照疏乞终养,请求回家奉养双亲终老,不允;后迁刑部左侍郎,请假归省,回松江探望双亲。乾隆七年(1742)复任刑部尚书。至此,张照官复原职。
(清代乾隆皇帝)
乾隆爱才,十分器重张照,且经常与之有书画交流。乾隆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御书"春送来一门吉庆,天赐予两字平安"对联,赐南书房行走内阁学士臣张照。此后,乾隆皇帝每年都会以御笔墨宝恩赐张照。乾隆六年二月,御书"飞白看云"四字、又书唐杜甫《饮中八仙歌》一卷,赐刑部左侍郎臣张照。乾隆七年三月,御制《含韵斋玉兰花 》:"禁火才过卖酪时,春风次第绽辛夷。东皇借得江生笔,写出韶光一段奇"诗一首,又于同年十月御制《梅花水仙双清图》一卷,赐刑部尚书臣张照;乾隆八年仲秋,御制《玉瀑诗》四册并书赐刑部尚书臣张照。乾隆九年二月、六月、九月、十一月、十二月,先后御书《兰亭序》一册,御笔《风雨归舟图》一幅,《墨兰》一卷,御制诗一卷并序,还有《宴江南文武将士》诗一首,赐刑部尚书臣张照。
在乾隆皇帝赐张照的宸翰中,乾隆九年十一月初七日所作御制诗颇为耐人寻味。诗序云:"尚书张照偶患胸膈之疾,赐医调理。闻颇以止酒断腥为苦,诗以解之。"话说乾 隆 九 年(1744)二月,张照迎驾南海子,坠马伤臂。此后,胸膈之疾,时常发作。十月,张照随驾翰林院时,忽然呕血。乾隆关切抚慰,不仅赐医药调理,且御笔成就了一首别开生面的“养生”诗赐予张照。乾隆的这首诗,情感真挚,以心交心,诙谐生动。追溯以往,其中有段故事。过去,张照喜欢喝点小酒,也不忌荤腥。身体有病后,太医关照其务必断酒止腥。乾隆曾提醒张照要谨遵医嘱。张照在奏折中亦表明了态度:"即使膈不时愈,而私幸已受菩萨二戒。”
(清代张照)
乾隆忧虑张照戒酒戒腥后情绪不安,生活寂寞,缺少情趣,便以诗为张照解闷添乐,云:“名医今世孰岐黄,安得青囊繫左肘。昌阳引年訾医师,韩子以是相深咎。酌中用之斯在人,上药讵非延生偶。迩来谢病掩寓扉,临池应涩苏黄手。乳酥温甘益心神,不如刍豢徒悦口。闻五食丸最利膈,尚忌鲜腥与醇酒。如受二戒卿所云,于此起心分别否。慧识早已建法幢,欲措一辞吾何有。颇记宣尼尚有言,下学上达终须守。"从中看出,乾隆用心良苦,对张照体贴入微。圣上至真至切的一番话语,令张照暖心。这位精于佛学、诗多禅语的大才子,为报圣恩,伏案著作,夜以继日,惜时忘我。越是这样,越让乾隆帝那颗牵肠挂肚的心难以平静。这大概就是乾隆情溢毫端,对张照多有笔墨恩赐的君臣情谊使然!
(松江天马山)
细说起来,与松江有关的明清帝王宸翰轶事还有不少,例如建造康熙畅春园等皇家园林的我国一代造园叠石大师张涟(字南垣)、张然父子,移山水画法为石工,享"山石张"之美誉,为康熙等皇帝所喜爱。说来也巧,正当我沉浸在明代董其昌曾有多位代笔人,而书法源出董其昌的清代松江沈荃,和早年学董书的张照,又先后为康熙、乾隆皇帝代笔臣的感叹之时,收悉朋友微信来访,问及松江天马山可有清代周厚堉恭奉宸翰和赐书的亭子,由此又引出一个故事。据《松江人物》、《清代松江府文学世家述考》等记载,周厚堉,娄县人,家住干山(天马山)下。其先世与赵孟頫诸名人交好,如宋代周氏兄弟周镛、周镐,在干山建有名为"山舟"的藏修之所,赵孟頫题额。品之,周氏近山而居,舟、周谐音,"山舟"是也;又因山居安,舟涉险,取"居安思危"之意乎!周氏自宋元以来,藏书传统代代相传,久积以万卷计。乾隆三十九年,开四库全书馆,周厚堉从父命进献藏书数百种。乾隆皇帝赐《佩文韵府》、御制石刻,又御笔题诗于所进宋本《两汉博闻》上,云:"迁创班承范继哉,纂言功足补秦灰。博文特举两书要,颇谬还兼百卷该。撰者或讹杨及鲁,注之却让马和裴。因披遗集知来雨,正值望霖雨庶来。"故构亭于家园中,以恭奉宸翰及赐书,并敬取御制诗中"来雨"字名其书楼,王昶为之记石。如今,那亭子,那书楼,早已不见踪影,唯有往事历久弥新,书中花开,墨香飘逸,史传永恒。
作者:尹军
来源:人文松江
编辑:邵大卫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