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青褐色“石块”生着两根牙。他将这“石块”贴住右脸颊,咧嘴笑:“这是咀嚼面,就像这样。”2月17日,洛夫·达伦教授对着媒体的镜头比划猛犸象牙的位置(上图)。他的小组刚披露了破译的一串基因符码,来自120万年、100万年和70万年前的符码。
早先,俄罗斯古生物学家安德烈·谢尔在西伯利亚苔原永久冻土层里发现一些猛犸象牙。作为谢尔的合作者,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进化遗传学家洛夫·达伦领导的小组从这些象牙中解析出迄今发现的世上最古老的DNA。120万年前的是新种类,因为发现于克列斯托夫卡村附近,被命名为克列斯托夫卡猛犸象。达伦小组认为,克列斯托夫卡猛犸象大约在150万年前进入北美,后来与真猛犸象杂交,形成北美猛犸象。100万年前的基因信息属于草原猛犸象,即猛犸象家族最后的物种真猛犸象的直系祖先。此前,科学家发现的最古老的DNA记录来自60万年前。达伦小组的研究将记录往前翻了一番。达伦说,这是回到了时光机上。
虽然听说过猛犸象化石和骸骨,对我而言,在陆上消失已万年的猛犸象实在只是画里的生物,遥远得接近开天辟地的岁月,有关它的传说仿佛又一则神话。如今,因为达伦小组的新发现,猛犸象谱系图具体起来,一群披着长毛的西伯利亚猛犸象眼看要在岁月的暗房里蹚过生命的显影河,有那么几只前蹄已踢开四溅的水花,黑屋内闪过白光和声响。而我在兴奋中瑟瑟发抖,必须躲起来,躲在一块石头背后,同时又按捺不住好奇。这几根猛犸象牙骨,真是了不起的骨头,竟被选作信息传递者。那一言难尽的一头猛犸象的破碎信息裹挟着那个岁月里许多生命和无生命的呼喊,在百万年后被几个人拼接并理解,传达和接收的双方是多么幸福啊。
我把这消息传开,好友评论:没错,历史靠数据考证,未来拼的却是想象,做的是开发。我羡慕这言语里积极的前瞻姿态,可还是觉得未必公允。过去、现在和未来,若非从我们的位置看,很可能就是散点透视下的巨幅长卷,并没有近大远小和庭院深深,相反是各个局部平行连缀的画轴。那上头,猛犸象群在,我们也在。历史里注满了今日的我们永不能全部知晓的想象和开发。
接收百万年前的信息,不是看到两小时前的微信留言,甚至也不是在藏书楼里偶然碰到两百年前两位默默无闻的牧师间的拉丁文信札!心有所动,遂将它们译为现代英文——像我的朋友约汉娜正在做的。接收并解读百万年前的信息是我难推测的体验。理性上,我当然明白,达伦研究组的成果令人信服。可因为没有类似的日常体验比拟,我于兴奋之中默默尖叫:这真是真的吗?真是一百二十万年前的?这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无法类推的体验超越日常生活的全部焦虑和全部欲望。好像地球的那一卷长长画轴上,由支付宝和股市曲线图主导的局部不经意间卷入折叠,另一个“局部”意外地抖落开来:南非猛犸象300万年前离开非洲向北迁移,终于遍布欧亚大陆,成为更新世中后期地球上分布最广的陆上哺乳动物。这“局部”里,风吹万里、原野无边。从非洲到北极到美洲,广袤的大地让猛犸象踏遍。似曾相识又迥然不同,那时的风声雨声列队而来,铿锵有力、回音阵阵,又或许百万年前的音讯原本就像回声。
要说这体验没一丁点儿被接近的可能倒也不是。曾有一个夏天,我面对一张本白的宣纸和一方朱印,跌入无法解释的感觉,并将那感觉勉强涂成几句话。而今,具体的句子模糊了,那强烈的感觉却在获悉达伦小组的研究成果后陡然重现——三十年后,再想起一头鹿,我试着复原那几行字:
栗红,是一头乱撞的梅花鹿
青黑,是一支追赶的燕尾箭
旧石器时代的草种
飞散着不绝的雨星
箭镞于呼啸的芒草丛中遁迹
释放出所有的焦灼
走不得的野苹果树
把粉白的花变成淡绿的果
在每一个纯真的瞬间
鹿踩出曲折的脚迹
风叫,所以鹿才驻足、只半步
原上无事
圆日长悬
闭目仰头
它看见朱砂在眼帘边晕开
而知觉紧随温暖的橙黄向天空攀缘
此刻
瞬息而恒久的风落到这里
草种呼啦啦跑出一地葱郁
我说
空气里有樱桃
拓印
一张本白色宣纸上
跳出那一头鹿
朱红
这几行字表达不力却还是让我珍惜,只有我知道,我让它承载的一份激动。我想提醒某一个并不存在的人,希望别的人也能感受同一份激动:看哪,我真的看见,那些吹拂的风、那些蔓生的草、那些踩出的每一只脚印里的无邪、坦然和永远。其实最想提醒那头鹿,我早看见你了,看见你的天空和大地,倏忽已三十年。和科学家与百万年前猛犸象的交流相比,我和一头鹿的相遇不值一提,然而单从讯息接收的层面看,在我心里,两者并无二致。
科学家说,深层冻土中DNA信息分解速度变慢,所以古DNA的保藏时间才能这么久,不过即便保存下来,那些信息也会很零碎,需要细致的拼接和阅读。我不曾去过苔原,永久冻土有多么冻、多么永久不得而知。在二月里持续三周的气温在冰点之下,家门口的厄勒海峡结冰,海边的草地透着绿,踩上去硬邦邦的:地冻了、绿也冻了,总要到三月才会彻底解冻,苔原永久冻土的冷峻几可想象。大约一万年前,猛犸象从陆上遁迹。生活在北冰洋弗兰格尔岛的真猛犸象作为最后的那一群坚持到距今3700年前。从那以后,猛犸象以化石和遗骸的形式存在于石头和冻土里,等待和人类会面的一刻。
别光想着局部,想眼下和自我。每一个人的意识里,一定有一条绵延的画轴。
2021年2月20日写于瑞典马尔默
作者:王 晔
编辑:钱雨彤
责任编辑:舒 明
来源:文汇笔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