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怀念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日子里,想起了培育晩粳良种的“老来青”之父陈永康。
▲ 袁隆平在松江田头
陈永康,上海松江人,生于1907年4月,卒于1985年3月,享年78岁。 袁隆平,江西德安人,生于1930年9月,卒于2021年5月,享年91岁。他们虽是两代人,却有着一稻济天下、丹心映日月的共同梦想。无党派人士袁隆平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中共党员陈永康也有两个梦,一是逐步创造出一套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产量最高的水稻高产经验,二是把自己所懂得的一切,全部交给青年一代,为革命培养接班人。可见,在新中国水稻发展史上,前后相继的陈永康、袁隆平拥有同一心愿: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做出最大贡献。水稻是松江主要粮食作物,与松江水稻结缘的袁老逝世三天后,5月25日的松江报文艺副刊便刊登了署名稼穑的文章《袁隆平院士在松江田头》。从中得知,2004年11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超级稻松江示范基地”建立,袁隆平院士带领科研团队,在松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示范推广工作。文章说:“袁隆平院士一到松江,就和我们提起上世纪50年代闻名遐迩的‘老来青’,到‘老来青’的故乡来传播超级稻,他觉得非常高兴。”
春风翻书,顺着这个“三年”的话题向前追溯,1964年至1966年的三年里,陈永康到时属江苏吴县的望亭公社蹲点,他与农业科技人员密切合作,使三万多亩水稻样板田从1963年的亩产670斤提高到平均近千斤;整个苏州地区的水稻单产,也从亩产640斤提高到855斤。1977年9月11日,陈永康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后,身影频繁出现在苏南和苏北地区,忙于试种“南优2号”杂交稻,为江苏省大面积种植杂交稻积累了宝贵经验。1978年4月,由江苏者农科院撰写的《陈永康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经验》综合研究项目及其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作为该项目主持人之一的陈永康,又于同年11月亲自设计操作2.95亩试验田,创造了麦、稻、稻三熟亩产3053斤的高产记录。
▲ 陈永康、袁隆平
不断刷新杂交水稻亩产纪录的袁隆平,1964年发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为成功打开杂交水稻之门找到了实破口。1973年取得成功的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品种增产20%到30%。2020年秋,袁隆平领衔研发的杂交水稻,在湖南衡南县清竹村进行双季稻测产,亩产量达1530.76公斤。江河有歌,土地作证,袁隆平是稻花飘香中立起的标杆。他所创建的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历史同样不会忘怀,基础在松江,发展在江苏,影响在全国,精神传人间的陈永康,曾以粮食亩产攻三千作为奋斗目标。
袁隆平曾在出席湖南农业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分享自己的成功“秘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并用一辈子的努力实践来诠释这八个字。农民科学家陈永康又何尝不是这样。1964年7月9日,《新华日报》刊登陈永康《知识与种田经》,与年轻人和青年学生一起探讨怎样看待理想和贡献。陈永康讲了四个问题:一是当新式农民需要知识;二是当新式农民不简单;三是青年同志当农民要学基础农活能吃苦;四是新式农民要粗中有细肯钻研。
灵感和机遇从来都属于那些勤奋刻苦的有心人。袁隆平是1964年做乡村教师时发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进而成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陈永康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个秋季,出外走亲戚回来路上,看到一块稻田长势特别好,便摘了些长得饱满的穗子,用“一穗传”的方法繁育出了一个新品种“老来青”。就是这个陈永康为之取名且意味深长的晚粳稻名,在1951年松江县开展群众评选水稻良种活动中脱颖而出。根据乡亲们的推荐,县里立即组织人员到城东区长溇乡长岸村实地核产,结果发现陈永康种植的晚粳“老来青”水稻,平均亩产超千斤,其中长得最好的一亩,亩产1433斤,创造了全国水稻亩产历史新纪录。这个喜讯上报后,松江专署、苏南行署农林处、华东局农林部的领导和专家都极为兴奋。须知,享誉江南鱼米之乡的松江,解放初期的水稻亩产量总体徘徊在三四百斤左右。1952年1月12日,华东局农林部公开发表了具有权威性的《陈永康水稻丰产经验考察报告》,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随之,中共松江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运用“典型连环示范”方法推广陈永康的种田经验,全县70.3万亩晚稻均比上年增产一成二以上,达到平均亩产508斤,后来继续深入推广陈永康种田经验,亩产量不断攀升,松江一跃成为刷新历史新纪录的粮食高产县。中央人民政府授予陈永康农业爱国丰产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看戏要看梅兰芳,种田要学陈永康”的佳话也随之传扬开去。出名后的陈永康,更像似秋光中沉甸甸的“老来青”稻穗,弯腰俯仰厚重的土地。
好种出好苗,当地党组织把陈永康作为一株好苗子精心培养。1952年7月,长溇村党支部推荐他到党训班学习。不学不知道,学后感到差距不小。支部书记叫陈永康写份入党申请书,他按照党员标准对照下来,觉得自己身上的缺点很多。此后十个月里,他边学边改,直到1953年6月才向支部慎重递交入党申请书。从《新华日报》1954年8月6日选登陈永康《我光荣地参加了共产党》的发言材料中得知,他填写入党志愿书时的想法是:“我今后不是从前的陈永康了,我要更好的为人民服务。”1954年6月30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三周年庆典的前一天,中共联民农业合作社支部党员举手表决,接受陈永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感慨地说:“没有共产党,哪有我陈永康的今天!”
▲ 陈永康、袁隆平
会拉小提琴、会跳踢踏舞、有“老顽童”美称的袁隆平,为人亲和朴实,说话爽快风趣。守护共产党人初心、保持艰苦朴素光荣传统的陈永康,始终有着“老来青”般的活力迸发。“老来青”与“老顽童”,这对大地骄子,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例如,袁隆平在生命灯火即将熄灭的病危之际,牵挂的还是杂交水稻;而陈永康的故事里,就有生病住院期间,趁规定院内散步时间,偷偷溜出医院,去看他牵肠挂肚的试验田。我说不清是否是土地的魅力,也道不明是不是责任心的驱使;只知道,这是科学家的情怀,是一种忘我精神。
据陈永康长子陈良才说,他父亲无论是出名前还是成名后,不抽烟不喝酒,能省就省,能俭就俭,穿着更是不讲究。夏天,头戴一顶草帽,身穿黑色土布短裤和背心,赤着脚板;冬天,身上穿中式棉祆裤,脚穿蒲鞋。到农科院工作后,衣着也没有多大变化。另据松江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黄德裕记述,陈永康夏天外出,背一只小挎包,身穿一件香云纱或灰布短袖上衣,脚穿一双凉鞋,有时还赤脚。他曾风趣地说:赤脚走路爽气,随你什么高级皮鞋,鞋底只会越穿越薄,只有我这双“永久”牌皮鞋,“鞋底”越走越厚,越走越牢。身披阳光的陈永康,走出了一条实践出真知的励志之路,赢得“泥腿子”科学家的亲切赞誉。
▲ 袁隆平、陈永康
袁隆平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颁奖词这样写道:“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巅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的确,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陈永康培育的“老来青”水稻良种,曾是送给中国和世界人民的一份大礼。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22个省市广泛播种“老来青”;1956年11月27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委托农业部,征集“老来青”良种标本120箱,运往苏联、日本、印度、缅甸等15个国家。能让国内外农业专家信服一个水稻品种并广泛引种植播,要用实验数据和综合成果说话。这就需要有成熟的技术体系支撑。袁隆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陈永康的卓越贡献,在于创造性地提出了“看天、看地、看苗”,灵活运用肥水管理技术,促使叶色出现有节奏的“三黑三黄”经验总结,并创造了单季晚稻“三黑三黄”看苗诊断技术,建立了一整套综合性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成为中国水稻栽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细说起来,仅仅读过两年书的陈永康,起初只是个识字不多的种田能手。他在田间播种、插秧、耘稻、施肥,农业科技人员在一旁仔细观察记录,再与他一起总结提炼,将他的实际操作和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归结。不过,科学家离不开他、他也离不科学家的陈永康,学文化和钻研科学的劲头不含糊,长进也十分惊人,六十年代后期,他已能审阅修改专业文章。他常说:“只要是科学,我就要学;只要我不懂,我就问;只要对增产有利,我就要干。”这就是他的科学务实态度。与此同时,“又做先生,又做学生,先当学生,后当先生”的陈永康,思想不保守,自我扬弃变革,乐于接受新生事物。这是他具备一个著名水稻专家最为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时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矮杆多穗的“农垦58”在太湖流域崭露头角,在与自己的“老来青”比较后,陈永康感觉“农垦58”具有产量更高、出米率更好、不易倒伏等优点,便把自己总结的高产经验用到“农垦58”上予以积极宣传推广。当时,有些人不理解,问陈永康:“老来青是你的起家品种,又是高产良种,现在要它让位给新品种,舍得吗?”陈永康觉得这个想法很奇怪。他说:“搞品种,无非是为了高产更高产,有了更高产的新品种,丢掉比较差的老品种,有什么舍不得呢?我想,只要头脑里想的是革命,个人还有什么东西舍不得呢?”这就是“老来青”基因所含有的勇于革新精神风范。
▲ 宋庆龄在松江田间视察 (右:陈永康)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曾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陈永康是第一、二、三、四、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中共十一大代表,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研究员;国家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顾问,江苏省科技协会副主席等职,也曾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55年6月、1956年4月,宋庆龄副委员长、陈云副总理先后至陈永康所在的联民农业合作社视察访问。《陈永康水稻栽培经验》一书出版后,曾被广大农民视为珍宝,1959年以来一版再版,成为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的热门畅销书。1966年国庆庆典,陈永康登上天安门城楼,代表全国农民讲话。
▲ 农民科学家陈永康塑像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长沙逝世。这让我怀想起1985年3月9日在南京去世的陈永康。1986年春暖花开之际,我和松江县党史征集办公室的王腴润同志一起前往南京农科院,陈永康的爱人吴义芳和二女儿接待了我们。陈永康家住的是平房,屋子里方桌、方凳、长条凳、小矮凳都有,就是找不到一把椅子。我感觉眼前的一切不大像一个省农科院领导的家,倒是像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墙面上挂满了锦旗,还有金灿灿的奖杯闪烁光芒。身临其境,让我对一个艰苦奋斗、不忘初心、无私奉献、践行使命的陈永康,留下深刻印象。
是的,人们不会忘记76岁的袁隆平,在松江浦南浦北三个示范基地工作的情景。那时的他,行走田间小岸尚能疾步如飞,与当地农民、家庭农场主和科技人员交流起来,声音洪亮,谈笑风生,连超级稻都感受到了袁老中气十足。人们同样难以忘怀,1980年6月上旬的一天,时年73岁的全国劳动模范陈永康,愉快地满足了松江中山小学学生的心愿。他从南京赶来,在松江县农业局老同事黄德裕陪同下来到学校。他脖系鲜艳红领巾,与同学们一起共话美好前程。在报告会上,陈永康说,粮食是人的生命,农业是万岁的事业;种田是项艰苦的劳动,人要有点精神,要吃得起苦,劳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他还说,我们松江是一个富饶的鱼米之乡,又是一个文明古城,你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在各自的岗位上建设祖国,建设家乡。此后,中山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又组织开展了与“陈爷爷通信”活动,陈永康的回信被布置在学校画廊里,抄阅书信的同学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记住了陈永康的亲切教诲,怀揣梦想,为建设祖国和家乡发热发光。所以,由袁隆平想到了陈永康,想到他们一稻济天下,精神传人间;稻菽千层浪,香飘万里云。
作者:尹军
编辑:王布米
来源:人文松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