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把《传习录》读完了,发现阳明先生讲道理的时候,擅长拿树打比方。
跟徐爱谈到诚孝,先生说:“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跟孟源谈到好名之病,先生说:“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陆澄请教知识不长进如何是好,先生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与黄直探讨时,先生说:“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
粗略统计一下,《传习录》中,以树设譬总共有十几处。其中最著名的,那就是“岩中花树”: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岩中花树”当时只在谈笑之间,却成为五百年来一桩公案,对儒家而言,恐怕与“拈花一笑”也差不了多少吧。
阳明先生爱拿树打比方,与龙场有大因缘。龙场处于万山丛中,先生曾经住在山洞里,“穴山麓为窝而读《易》其间”。也曾住在草庵中,“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土阶漫无级。”到后来,“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于是乎,“开窗入远峰,架扉出深树。墟寨俯逶迤,竹木互蒙翳。”可见在龙场植物是日常最熟悉的事物,房屋以树木构造,四周荆篱环绕,栽莳浇灌乃为乐事,每日炊烟也是从焚烧的柴草上升起,人们的思维自然与草木紧密相连。阳明先生在这里住了三年,思道悟道,从树也得到不少启发吧。
不难想象,除了《传习录》中记载的这些,王阳明给“诸夷子弟”讲学之时,应当也经常以树为譬,让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作者:小河丁丁
编辑:吴东昆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