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名园活动室里,医生党员为居民健康“把脉”。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团队小传
海德名园是松江区方松街道的一个居民区,该居民区党支部依托社区党建平台,动员具备医疗知识资源的党员、志愿者居民,成立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形成社区老年居民自治平台。
2016年,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国家日”活动,海德名园小区接待了部分参会嘉宾的考察。时任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奥莱格·柴斯洛夫体验了小区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的活动后说:“这个小区就是我理想中的小区——居民们有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并且形成了组织模式。希望大家能保持下去,而我会努力把这种健康社区的模式向全世界传播。”
这个被世卫组织官员点赞的小区,是老年养生圈里的一股清流。居民区党支部引导社区里的老年人组建社区健康自管小组,巧用社区人才资源库助力社区自治,以全面健康促进创新社区治理,营造一个“人人健康,家家乐活”的宜居社区,让居民逐渐养成健康养生的生活习惯。
79岁老爷子带动居民打太极
柴斯洛夫来到海德名园的时候,看到了一群龙精虎猛的老人。居民信成德说:“我今年63岁,每天坚持跑步,还会定期参加马拉松比赛!”柴斯洛夫表示赞赏。老信掏出一块半程马拉松比赛奖章相赠,作为留念。
79岁的老爷子顾亚男会耍太极拳。他每天早上7点准时出门,提着小小的收音机,来到居委会门前空地打太极拳,下雨天则“转战”居委会一楼大厅。一开始是一个人打拳,后来带动七八个小区居民一起打。高翠珍是居民区的保洁阿姨,每每看到正在练拳的人,羡慕不已:“等我退休了,也要加入太极拳的队伍。”
还有居民对柴斯洛夫表示:“我喜欢每天走路计步数。”“我喜欢爬楼梯锻炼身体。”柴斯洛夫忙说:“上楼可以爬爬楼梯锻炼身体,但下楼尽量坐电梯,保护膝盖。”
党建让健康梦想照进现实
柴斯洛夫说:“曾经,我也是一个管理着3500人社区的社区医生。我的工作就是让社区居民不生病或少生病。我很高兴在上海看到我的梦想正成为现实。”
梦想照进现实,靠的是党建平台。海德名园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徐宝娥说,党支部通过调研发现小区内有医生和护士共20余名,其中不少是党员。经过征询意见,大家都乐意义务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等服务。于是党支部积极搭建平台,成立了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
组员季德辉出身中医世家,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小区居民开养生讲座,还将养生心得体会与经验打印后,无偿送给居民分享。
组员张协芳,退休前曾是部队的护士,多年来坚持在便民服务活动中义务为居民测量血压。
居民张宏是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每周四13时至16时,她在居委会大厅接受居民医疗咨询。今年2月,居民顾唯佳由于脚上做了手术需要换药,约了张宏上门帮忙,但天公不作美,约定的当天下起了大雪,张宏却仍坚持冒雪出门赴约。
居民区党支部在小区里打造了“健康小屋”,购置体检仪器供居民使用,并对接社区基层医疗互联网平台,与家庭医生进行线上沟通,让居民真正实现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到健康体检。
公共卫生投入向预防转向
世卫组织的资料显示,目前大部分国家对卫生的投入中,95%用于疾病治疗。而上海的社区公共卫生建设体现了从治疗投入到预防投入的转变。
每天两包烟,每顿必有酒,这是党员居民周士银的生活习惯。由于居民区营造了健康管理的氛围,周士银加入到健康管理小组,决定戒烟。党支部会议和小组活动搞到一半,他还是忍不住溜出去抽上一支烟。组员们发现后,没有立即指出,而是将他推荐为小组长,希望以这份责任推动他戒烟。在这样的氛围中,老周成功戒了烟。他很自豪:“不仅体重控制住了,血压也恢复了正常。咽喉炎好了,小孙子和我也更亲近了。”
作者:本报记者 沈竹士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