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起帆国际发明展连夺三金
说起“抓斗大王”包起帆,不少上海人第一反应是:“在电视里见过,他是我们上海人的榜样,码头工人出身,搞发明厉害得很。”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宣读了获得改革先锋称号人员名单,港口装卸自动化的创新者包起帆在列。
包起帆说:“我不是一个天生的发明家,回顾我这些年来所走过的路,我是从自己的本职岗位出发,从小改小革起步,随着企业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说句心里话,真正使我动心、动情的不是发明金奖,而是要把工友们从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希望发明成果能够为企业增效,为职工造福,为祖国增光。”
上世纪70年代,包起帆是上海南浦港务公司一名普通的机修工,看到起重机钢丝绳磨损严重,便琢磨着要“改一改”。在牺牲了一次又一次工余休息后,终于发现了钢丝绳损坏是由于绳与绳之间“咬绳”引起的,并据此发明了一种“变截面起升卷筒”,解决了“咬绳”问题,使起重机钢丝绳损耗从一个月换3根减少为3个月换1根。
上世纪80年代,包起帆把目光投向抓斗的研制,忙起来3天3夜不回家。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搞成了一个抓斗系列,全面实现了装卸机械化,彻底改变了我国港口木材、生铁、废钢等货物装卸工艺的落后状况,其科技成果在国内20多个行业1000多个企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并批量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为国家创造4亿多元的经济效益。
上世纪90年代,上级调包起帆到龙吴港务公司当经理。成了企业当家人的他,拿出研制抓斗的劲头研究港口发展趋势,认定了杂货集装箱化的方向,决心另辟新路改做内贸集装箱。在一片质疑声中,我国第一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于1996年12月15日在龙吴码头诞生,并在不久之后带动企业走出困境。
进入新世纪,包起帆的职业生涯再次发生变化:2001年调任上海港务局分管技术的副局长,2003年港务局改制后任上海港务集团公司副总裁,但他创新发明的步伐却没有因此而放缓,而是迈得更快更大。“现代集装箱码头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外高桥码头建设集成创新技术”、“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集装箱全程实时在线监控系统”、“现代港口物流服务示范工程”、“现代散货自动化装备集成技术研制与示范”……一系列放眼国际的课题项目研究成功,切实提升了上海港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工人到工程师、再到企业经理、直至集团副总裁,30多年来,包起帆的岗位和身份在变,但执著于发明依旧。当然,在这些闪光的成果背后,则是他始终如一地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在技术创新之路上不辞辛劳地奔波跋涉。如今,这位劳模发明家退休不停工,不仅被聘为上海市政府参事,还出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继续致力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研究,培养创新接班人,探索产学研联合发展新路。
这次当选改革先锋,包起帆表示:“我理解,这个荣誉不是表扬我一个人,而是表彰改革开放40年来在生产一线认真工作的所有职工。对个人而言,这个荣誉会给我更大的激励,激励我在创新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弘扬劳模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国家、为上海多做一些工作。”
【人物简介】
包起帆,男,汉族,中共党员,1951年2月出生,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原技术中心主任。他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中国工人的缩影。研发新型抓斗及工艺系统,推进了港口装卸机械化,被誉为“抓斗大王”。参与开辟了上海港首条内贸标准集装箱航线,参与建设了我国首座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积极推进了我国首套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散矿装卸设备系统的研发,领衔制定了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国际标准。40年来带领团队技术创新,获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获巴黎、日内瓦等国际发明展金奖36项。连续五届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作者:张晓鸣
摄影:郭一江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