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在上海全面推开一年有余,成效如何?下阶段有哪些优化完善方向?以“深化本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增进民生福祉”为主题,市领导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专题座谈会4月26日举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政府部门负责人围绕长护险规范发展、提质增效“问诊把脉”。
据悉,上海市医疗保障局今年共接办长护险相关建议、提案29件,涉及需求评估、护理服务、队伍建设、服务监管、政策体系等五大方面。市医保局局长夏科家表示,下一步,医保部门将加强长护险评估和护理服务两个重点环节的质量管理,健全评估、护理服务人员培训长效机制,继续优化经办、改善服务,方便参保老人办理。此外还将坚持市场化方向,鼓励社会资本和商业保险公司等参与长护险试点工作,进一步探索研究权责对等的长护险个人分担机制。
“门槛不能降低,进一步严格把握评估标准,守好入口关。”
完善长护险评估标准及内在指标是代表委员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对现行评估标准进行了修订,初步制定形成了评估标准2.0版,增加疾病病种、合理调整降低疾病权重、优化认知症内容与维度,预计6月底前可完成并上线使用。《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行业管理规范(试行)》也已制定完善,有关细则也将落实细化。针对代表委员们提到的如何避免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问题,有关部门也将进一步完善评估培训计划。
“长护险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它所提供的服务与老人们的实际需求还不太匹配。”从实际工作出发,市政协委员、上海万里社区爱照护长者照护之家理事长丁勇表示,目前长护险制度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厨房里面厨子多”,但对于基层落实和推进尚缺乏规范,建议应尽快启动长护险的质量技术标准和规范研究。“此外,上海还应率先成立长期照护管理中心。”
针对上述优化护理服务内容方面的建议,有关部门表示,将在把好评估“入口关”基础上积极研究居家护理服务的优化路径,包括服务时间的合理弹性支配、形成与服务资质相匹配服务模块、规范护理计划制定等。此外,将进一步加强执业管理,支持社会办护理站连锁化经营,并探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和护士区域注册试点工作。
市政协委员陈芳源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有不少养老院的护理人员都转做长护险,因为相比护工,长护险护理人员“更舒服,钱不少,人自由”,尤其是对民营养老院造成一定人才流失。
面对人才缺口和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已扶植和培育90多家养老护理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2018年,全市开展养老护理培训4.39万人次,培训增长超200%,今年一季度已培训1.15万人次。养老相关的“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社区康复”等专业也列入本市紧缺专业目录中,符合条件的居住证持证人可以获得30积分。
而在服务监管方面,市人大代表丁明表示,由于长护险包含42项服务内容,包括27项基本生活照料项目和15项常用临床护理项目,监管工作十分复杂,不少服务内容往往在居家和养老服务缝隙中得不到落实和体现。“建议长护险监管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引入智能化监管手段,服务后要有质量评估反馈方式,以有效监管确保老年人实实在在享受到护理服务。”
一些代表委员也提出应建立护理服务机构准入退出机制。
对此,市医保局表示,将创新“互联网+App”模式,监督执法人员通过线上实时监控、线下飞行巡检,对长护险服务行为开展数据监控、疑点追踪和现场抽查。目前。已组织对评估和护理服务机构各类检查570家次,对其中39家服务机构进行了行政处理处罚,已追款201.6万元、处罚5万元。
作者:周渊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