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今天走访南京东路街道,参加代表联系社区活动,并围绕《上海市居民委员会工作条例》实施情况,听取关于社区工作、基层民生工作的意见建议。
殷一璀一行视察了南京东路街道承兴里居委会工作以及里弄房屋综合改造项目,还视察了江阴、顺天村居民区关于居民委员会工作条例贯彻落实情况以及“江阴-顺天村”街区微治理项目。
黄浦区8号街坊街坊建成于上世纪20-30年代,房屋形式多为砖木和混合结构的新旧式里弄建筑,包括承兴里、黄河新村等,这里的房屋大部分没有卫生设备,多户共用灶间,“房龄老、结构差且超负荷使用,小区内私自搭建情况严重。”
作为全市房屋修缮留改试点项目,承兴里里弄房屋综合改造项目在保留里弄房屋建筑的肌理和风貌的同时,通过整治修缮,调整布局和内部整体改造,实现房屋整体质量提升。
7月1日起,承兴里的居民们将陆续回搬,承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卢江海透露,除了房屋建筑的修整一新,还将成立新石库门自治项目,统筹凝聚区域内各类党建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拓展居民区治理单元,推动社区居民、商铺、楼宇等各方互联互动,切实保障居民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南京东路街道还对江阴路72号庭院进行微更新,无论是社区公共空间调整还是景观设计,让居民从头开始就参与其中,着力优化整合了老年人差异化诉求。
19世纪末,江阴路由填浜筑路形成,最初以英籍跑马厅官员命名为“孟德兰路”。1943年,江阴富商葛凤池搬来此处,资助穷苦百姓、修桥铺路、造福乡里,受民众爱戴,这条路因此更名为“江阴路”。1962年至2001年间,该区域建有本市最大的花鸟市场,名声遐迩。是黄浦区推进精细化管理的“一带一路一环”的示范区域,也是“美丽街区—美丽家园”建设的重点区域。
“居民们习惯了更新后的新生活,想不到老年之后还能享受微更新的福音”,在江阴路72号居住了70年的居民谢美华说,“微更新”成为撬动社区治理的火种,点燃了小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以自我协商的形式明确场所和设施的使用办法及维护责任,由硬件改造向治理能力提升和邻里关系重构转变,原本衰败的老旧小区逐渐成为老上海人觉得宜居、新上海人觉得温暖的“美丽家园”。
针对《上海市居民委员会工作条例》,南京东路街道建议,全面落实《条例》中规定的居委会地位及服务职能,对于法律规定与实际执行不相符的事项给予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信息整合利用,减少重复采集和报送,为基层更好地开展社区治理与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作者:祝越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