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徐汇区钦州北路与桂果路交界口,有一处350平方米的神奇建筑,这里不仅展示垃圾分类的处置全过程,也设有很多互动项目供市民体验环保科技成果。今天(25日),这个隶属于徐汇区虹梅街道的市民环保体验中心正式启用,这也标志着垃圾分类的虹梅模式达成初步小目标——辖区内“一区三点”湿垃圾回收处理模式运转常态化,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流程优化,清运的湿垃圾纯净度已达90%,日均处理餐厨垃圾近25吨,到6月底基本实现“餐厨垃圾不出社区”。
园区、小区启用“个性化方案”
虹梅街道其辖区人口总和约30万,主要由来22个居民小区约3万社区居民、以及来自漕河泾开发区3000家企业约28万左右的企业白领。相较其他社区,推行垃圾分类需要统筹兼顾社区居民和园区白领等不同人群的分类情况。
近两年,街道以小区综合治理和改造为契机,逐步完善了居民区垃圾箱房等硬件改造,配以视频探头、洗手水池等,在22个小区铺开了定时定点投放、湿垃圾破袋投放、志愿者现场示范督导、积分兑换等一系列配套措施。2018年,街道年均湿垃圾量增涨了80%,干垃圾清运量下降20%,创建成为了18个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之一。
垃圾分类过程中,虹梅也遇到各种抵触情绪:有居民不愿意湿垃圾破袋,认为“老龌蹉”;有居民认为“定时定点”丢垃圾太不方便,早上来不及丢,晚上没地方丢;甚至有人通过相关热线投诉物业撤桶,小区乱丢垃圾现象增加等。这些个性问题通过街道每月的垃圾分类例会,逐步总结破题,形成了诸多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有小区设定垃圾分类“星级户、荣誉榜”,形成示范效应;有小区与居民一起商议居民垃圾分类公约,相互提醒监督;有小区开展“每日垃圾分类投放清单记录法”等举措,推动常态化管理运作。经过努力,大部分小区破袋投放垃圾率超过60%,垃圾分类逐渐成为共识。
与此同时,街道辖区内各园区的大型职工食堂数十家,各类餐饮企业300多家,每天形成的厨余垃圾在20吨以上,且量多、质杂、点散。为此,街道一方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时尚志愿活动,提升知晓率和参与率。同时,瞄准企业食堂垃圾分类纯净度做文章。
比如,在捷普科技园区,动员企业将垃圾分类融入内部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在食堂加派人手,从食品出灶到员工用完餐后的餐具回收,均由专人指导进行干湿垃圾分拣,湿垃圾的纯净度达到了90%左右;在越界园区内设立集中回收点,在其他餐饮点位较多的地区,启用收运湿垃圾的专用电动车辆实行不分昼夜的巡视,店铺有湿垃圾出现,运送车可在第一时间进行清运,基本消除街边堆放垃圾现象。
反复聚焦湿垃圾“纯净度”
新启用的虹梅街道市民环保体验中心,其建筑设计以江南民居特有的挑檐砖木结构、池水回廊和各种植物培育为特色,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理念及整体永续的自然环境观。这里不仅能让市民参观餐厨垃圾的利用现状、餐厨垃圾的生物处理方法、肥料的种类和成分、不同肥力土壤的种植对比等。特别是能通过实物和加工过程的展示,显示了从餐厨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到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和完整的闭环系统,更传达了垃圾分类其背后的科学理念。
以街道和生态科技企业天微环保携手创设的“一区三点”湿垃圾回收处理模式为例。“一区”是指市民环境体验中心,“三点”是指华悦家园、捷普科技和越界园区,都分别安装了湿垃圾处理设备,就近处置湿垃圾,湿垃圾投入设备约15分钟,就能被分离出中水、可用作生物柴油加工的油脂,以及饱含生物菌种的堆肥原料。
采访中,一个关键词被反复提及---湿垃圾纯净度。
简单来说,就是一桶湿垃圾里,其他垃圾的掺杂程度不能高于10%,这是确保湿垃圾进行生物有效处理的重要前提。
街道党工委书记蒲亚鹏说,这不但需要有效的管理手段,还要创新清运流程。“数据最能体现垃圾分类的成果”,街道每天都在统计干湿垃圾的清运量,检测湿垃圾的纯净度,以量化管理促进管理效率。据悉,虹梅街道开展“餐厨垃圾不出社区”处理后,所有的湿垃圾都运到“一区三点”集中处理,改善了由长途运输及中转带来的垃圾渗滤污染,更降低了清运成本,提高了资源本地化利用率。
“垃圾分类的根本目的是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垃圾减量”,蒲亚鹏说,《上海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后,虹梅的视线将不局限于垃圾分类,更要在提升本地化资源处置效率、源头减量方面继续创新。
作者:顾一琼
摄影:赵立荣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