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塘桥街道峨海小区的垃圾厢房内,除了黑棕蓝红四色的垃圾桶外,还有一个额外的小桶,它被居民称为“酵素桶”。“酵素桶”的全称是酵素材料收集桶,专门用来收集果皮、菜皮类的湿垃圾,用来制作环保酵素,这不仅能减少社区湿垃圾产量,也促进了社区多个自治团队的合作。
早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之前,峨海小区所在的蓝东居民区内便活跃着一支环保志愿者队伍,队伍中有10名绿色环保社区达人,分别负责带领居民开展环保酵素制作、社区花园养护等活动。
其中,张静芳便是酵素制作的负责人之一。她会和同伴收集厨余的果皮菜叶,加入适量的水与糖,封入塑料瓶内以制作酵素。成品可以在稀释后,用于浇花、去污、疏通管道等。
今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为社区里的一项大事,大家都动足脑筋,想办法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一次居委请来环保老师上课,课上我知道减量也是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们拿手的酵素制作正是一种垃圾减量,因此决定尝试将这两项事情结合起来。”张静芳说。
这个想法获得了蓝东居委的支持,小区内4个分类垃圾厢房内,均放置了一个“酵素桶”,用于收集果皮、菜皮类的湿垃圾,原本位于地下室的酵素制作场,也被搬到了地面上开放式的空间内,让居民有更多机会体验与参与。
在做足“广告”后,不少居民都加入到酵素制作的队伍中来,并带动自己的家人与邻居共同参与其中。大家丢垃圾时,总会将果皮、菜皮专门丢到“酵素桶”内,进而出现了“湿垃圾桶内难觅瓜果皮”的场景,一时成为社区美谈。
“虽然果皮、菜皮被制作成酵素,实现了垃圾减量,但事实上这部分湿垃圾并没有完全消失,剩下的酵素渣,以往我们也是丢弃在垃圾厢房的。”张静芳说。而如今,居委在社区开展了“一米菜园”项目,酵素渣晒干后成为优质的肥料,不仅进一步减少湿垃圾产量,培育出的芽菜既干净又营养,成为社区独居、高龄老人餐桌上的美食。
由此,峨海小区成功组建了一条湿垃圾减量链,垃圾分类志愿者、酵素制作小组、“一米菜园”小组、敬老志愿者等居民自治团队被串联起来,共同建设宜居社区。而这一具有较高操作性、可行性的做法,已经在塘桥其他小区推广,以进一步提高塘桥垃圾分类整体水平。
作者:唐玮婕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