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宁区围绕“国际精品城区”建设目标,聚焦不同类型居民区特征和治理难点,以“绣花针”深入开展社区分类治理工作,形成了房屋类型合理区分、治理难点清晰梳理、公共服务精准配置、社区资源有效对接的治理格局。
聚焦超大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长宁区2019年度“初心讲堂”第五讲——用好“绣花针”绘就“工笔画”实践党课于今天下午举行。
此次活动由长宁区委组织部主办,长宁区民政局承办。现场上演了居民区分类治理情景剧《创新分类治理 共建美好家园》,通过演绎售后公房小区加装电梯、老洋房小区适老化改造和涉外商品房小区垃圾分类三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形象地展现了长宁从“心”出发、从“细”入手,引导不同类型居民小区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分类治理,改善社区环境、提升生活品质。
天山街道党工委书记潘敏、仙霞街道虹仙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季强和上海新长宁集团仙霞物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党支部书记李明新作交流发言,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在社区分类治理工作中的经验做法。
分类治理“绣”出美好社区新画卷
对小区“精准定位”,才能使社区治理“对症下药”。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小巷总理”们都知道,在不同类型的社区,居委干部的工作方法是不同的。比如在老小区,早已形成了熟人邻里的相处模式,唠家常是居委干部了解居民、解决烦心事的必备技能;但到了国际化社区,这套方法却不一定适用,如何聚集起白领居民参加活动、参与社区自治,也需要居委干部革新传统的工作方法。
2015年以来,长宁区率先出台《关于推进居民区治理体系的分类指导意见》,形成不同类型居民区“三清单一攻略一导则”,即问题需求清单、社会资源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分类治理攻略,分类治理绩效评估导则。一方面提高了群众满意度在考核中的权重,同时加大了经费保障力度,给予居委会更大的自主权。
长宁区将居委会类型划分为售后房类、商品房类、涉外类、老洋房类、动迁安置房类等五种类型,分类推进小区治理。
售后公房类小区房屋设施老旧,技防、物防设施欠缺,物业管理不到位;老年人口、低收入等困难群体占比较高。突出以“安全有序”为治理目标,推进“家门口工程”、“精品小区”建设、“适老性”改造、垃圾分类、加装电梯、民生微更新等项目,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普通商品房类小区环境较好,基础设施较为齐全;居住人群经济条件良好,文化程度较高。突出以“礼让和谐”为治理目标,发挥业委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完善物业共建联建机制,推广“支部领导团队、党员融入团队、团队凝聚群众”工作模式。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网上居务公开、自治议题征集,拓宽参与社区治理途径。
涉外商品房类小区配套设施完善,物业管理到位;外籍居民多,社区文化多元。突出以“多元融合”为治理目标,通过建立议事厅等民主自治、协商共治平台,探索议事规则,制订《居民公约》,加强契约管理。整合社会组织资源,开展文化交融活动,创新涉外社区联系服务群众方法。
老洋房类小区名人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但也存在设施老旧、物业管理缺失、外来人口多等现象。突出以“传承包容”为治理目标,尊重社区历史传统,加大老洋房保护,创建新华路、番禺路(法华镇路)、愚园路、武夷路四条“美丽街区”。推广“弄管会”“路管会”等工作模式,弥补物业管理缺失,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动迁安置房类小区基础设施维护不及时,与同小区商品房混合、管理难度大,居民文明养成难。突出以“睦邻友善”为治理目标,注重鼓励具有影响力的群众骨干担任居委会或业委会成员开展群众工作。发挥居民亲缘纽带作用,规范居民公约,改变生活陋习,提高文明素养。
这根社区分类治理的“绣花针”取得了良好成效。2019年长宁区成功申创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居民区分类治理清单模式”获评首届“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全国十佳优胜奖,荣华居民区“融”工作法被评为全国最具代表性的优秀社区工作法之一。
多元治理架构激发社区活力
长宁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区—街道—居民区”三级区域化的党建组织网络,即建成1个区级党建服务中心、10个社区党建服务中心、185个居民区党建服务站和34个楼宇园区党建服务站),相继出台了《中共长宁区委关于奋力推进新时代凝聚力工程”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党建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城区精细化管理中发挥群众自治作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多元参与的治理架构激发社区活力。
作者:周渊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