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港沿镇园艺村是远近闻名的黄杨村,有着“瓜子黄杨之乡”的美誉。全村800户村民中,有675户种植黄杨,种植规模达到1000多亩,10年以上树龄的黄杨约2万株,最长树龄超过200年,全村造型黄杨2018年销售收入达4000万元。这是在港沿镇举行的崇明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现场会透露的信息。
2018年6月,园艺村入围首批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名单。历经一年多时间打造,园艺村在保持并做强原有黄杨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整治人居环境、修复河道生态、重塑农宅风貌,呈现出“白墙青瓦坡屋顶,林水相依满庭芳”的乡村新风貌。
今年65岁的园艺村村民茅锦昌对于村里发生的变化感触颇深。茅锦昌家住大港公路北跃进河路路口附近——园艺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核心区。家里种着3亩黄杨地的茅锦昌,和村里的很多人一样,依靠售卖黄杨实现了致富。过去的一年,茅锦昌家和周边发生了大变化:家里的房子全部粉刷一新,白墙青瓦,辅以极富乡村气息的墙画、竹篱笆,羡煞旁人;家门口的跃进河通过生态治理,河水更清澈、河坡更漂亮、河岸更整洁,河道两侧还新建亲水平台,令河道“颜值”进一步提升;家门口的出行道路以柏油替代水泥重新铺筑,并增添路灯,令出行更为便捷。“女儿说我们家都成了‘网红’打卡地,一会是十几个外国人跑到我家黄杨园里来拍照,一会是隔壁向化镇的村民傍晚专门过来散步健身。”茅锦昌笑言。
为了配合村里环境整治和改善,茅锦昌也曾做出“牺牲”:原本种在家门口河岸边的黄杨树搬回了自留地里;当初乱堆放柴草的地方“还”给村里建起了景观小品。“大家都愿意主动配合拆除违建、美化家园,毕竟做生意看门面,环境好了,回头客也会多些,现在村里流行一句话,叫‘村庄净又美,远近客商来’。”茅锦昌说。
园艺村的改变,不仅是环境。作为黄杨种植户,茅锦昌过去和大多数村里的种植户一样,都是单打独斗,自谋销路。去年下半年,港沿镇成立协会,茅锦昌成为协会会员。听本地“土专家”讲黄杨造型技术诀窍,跟着市里和外省专家学习造型黄杨盆景制作,让茅锦昌第一次感受到“有组织真好”。
港沿镇还专门搭建黄杨交易线上线下平台,并组织种植户参展盆景、园林展销会,让园艺村的黄杨交易变“提篮叫卖”、“守株待兔”为“双向联结”。今年以来,园艺村已通过线上线下交易平台,促成交易订单25起,累计销售额达30多万元。此外,港沿镇已注册崇明岛黄杨商标,并申请崇明黄杨地理保护标志,着力推进“崇明黄杨”品牌化建设;同时,将以“黄杨”为主题的乡村游打造成又一项支柱产业。
根据市乡村振兴办工作部署,到2022年,崇明区目标至少创建成功20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核心竞争力,以人居环境改善提升为基础,依托自然、文化、原有产业基础,积极发展休闲旅游、民宿、文创、园艺等新产业新业态,给乡村发展带来新的动力。这是园艺村打造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核心理念,也是崇明实施乡村振兴的落脚点。
作者:沈竹士
图片:吴雄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顾一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