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历史机遇,就需要创造历史。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6日正式公布。从“新片区参照经济特区管理”,到“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再到“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五大自由”,以及多项具体的突破性政策,《总体方案》释放的改革信号,让舆论激动不已。
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时宣布将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鼓励和支持上海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9个月来,各界对新片区的构想,以及各方对新片区的谋划,都基于一个共识:这应当是一片需要对标国际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区、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作为一片新的试验田,它应当有超乎一般的改革深度、开放力度。
从六年前在上海首次试水自贸区开始,中国对于自贸试验区,就寄托着深层的期望——它们不是一般性的、区域性的发展亮点,而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标志性载体,是更深层次改革、更大力度开放的试验田,是面向全球、连通全球、深度融入全球的平台。而在改革开放行向纵深,新旧动能转换再遇考验,特别是国际经贸环境显著变化、单边主义及保护主义挑战加剧的当下,中国进一步撬动全局、提升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需要一个新的支点。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正是这样一个支点。回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一设想的时机和表述,细读近6000字的《总体方案》文本,观察由之衍生的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和制度性变革,并联想上海这座城市历来在全局中扮演的角色,不难发现新片区与上海之间相互的必然性。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对外开放的一扇窗口,是需要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城市,这决定了上海在国家战略面前当仁不让的责任与担当,决定了上海应当去“吃螃蟹”,去“为人所未为”。而新片区各项高层次、大力度的改革开放措施,对于亟待突破新台阶、构筑新优势的上海,又提供了恰到好处的历史机遇。
得到了历史机遇,就需要创造历史。很多人谈及对新片区的想象,常常联想起29年前的3月,邓小平结束上海之行回到北京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一个半月后,浦东开发开放,历史开启新篇。29年来,上海人一直把这句话视作一种特别的激励和鞭策。
当新的历史关口来到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会问:今天的上海,是否会打出新的一张“王牌”?
随着新片区方案落地,答案应该愈加清晰:这不仅是可能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必需的。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探索始于浦东,新片区先行区域也主要位于浦东,其119.5平方公里的面积与扩区前的上海自贸试验区旗鼓相当,而在筹划新片区的功能和体量时,各方已经明确表示“再造一个浦东”的愿望。
但在空间和体量之外,人们希望“再造”的,更是一个作为改革开放旗帜和象征的“浦东”,是一个体现先行者的战略眼光、改革者的历史担当的“浦东”。在改革开放的全新起点上,上海必须拿出一种真正的全球眼光和前沿意识,拿出一种特殊的创业气质和奋斗精神,甚至拿出一种不惜破釜沉舟来攻坚克难的历史情怀,方能把握得住历史机遇,书写得了时代传奇。
而这一切的奋斗与创造,都应当基于一种特别的站位,一种始终置于全国大局、全球大势内考量自身发展的自觉。上海是一座始终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己任、以国家战略为己任的城市,“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是上海的使命,是上海的价值,也是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一颗“初心”。
支点之所以成为支点、王牌之所以成为王牌,就是能以自身的突破和发挥来带动全局的升级,提升整体的“高线”。当新片区起步时,我们无疑需要一再重温它的“初心”,并在各项制度与政策措施的设计与实施、各种重大项目的落地与推行中,始终对准“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目标,真正做到“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
字里行间,尽是改革开放的信号。这座以改革开放立身的城市,如今要做的,正是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范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