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山深水港集装箱码头繁忙景象。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关注点
■在全面实施综合保税区政策的基础上,取消不必要的贸易监管、许可和程序要求
■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和制度,打造国际贸易开放创新的新枢纽
■根据新片区企业的业务特点,积极探索相适应的海关监管制度
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将建立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的这句话,为人们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个区域究竟有何“特殊”之处?方案点出了方向:取消不必要的贸易监管、许可和程序要求,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和制度。
上海海关相关负责人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上海外向型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全国特殊监管区域经济指标中贡献突出,“新片区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将探索实施以安全监管为主、体现更高水平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监管模式。目前,海关总署正在牵头制定具体的海关监管方式、监管政策和制度。”
有效对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综合保税区是特殊监管区域的最高形态,是我国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区域。”上海海关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处调研员李刚表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从诞生到发展,一直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先行先试的试验区和改革创新的最前沿,在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年,上海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总额为1874.5亿美元,同比增长6.0%,占同期上海市外贸总值的28.0%,占长三角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总值的51.6%,占全国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总值的24.0%,历年来稳居全国第一。
从经济密度看,上海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产生进出口总值322.8亿元,以占全市1/16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1/4强的外贸进出口额,已经成为上海地区资源集约化程度最高、单位面积产出最多、对开放型经济贡献度最大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最早的上海自贸区由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组成。展望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特殊综合保税区,不少业内专家指出,更加开放、更加便利、更加自由的进出口贸易监管政策和制度有望在此落地,将更加灵活有效地对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打造国际贸易开放创新的新枢纽。
支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上海海关推出了众多制度创新,其中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含金量颇高,也得到不少企业的点赞。
元初供应链落户在洋山保税港区,企业负责人坦言,过去从国外进口的货物必须在保税区内和区外设两个仓库。随着海关监管方式创新,很多企业都取消了区外仓库,把非保税状态货物也放入区内,有效降低了成本。
更关键的是,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释放出改革红利,不仅提升企业竞争力,也带动相关产业升级。不少跨国企业看中这点,把洋山保税港区仓库作为其在亚太区域的配送中心。
《总体方案》明确,将支持新片区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积极探索相适应的海关监管制度。可以预见,通过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和制度,这片区域将成为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自由贸易园区的重要载体,推动更多产业形成集聚效应。
作者:本报记者 何易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