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至今,科创板开市已经“满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昨晚公布了首月情况,总的来看,科创板市场运行平稳,投资者参与热情高,各项机制初显成效。
科创板开市以来,市场热情度处于高位,投资者情绪逐步趋于理性。从总体走势看,经历了充分博弈、震荡上涨、回归理性的过程,至今28家已上市科创板公司股价全部上涨,较发行价平均涨幅171%,涨幅中位数160%。分行业看,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涨幅居前;中、小市值股涨幅高于大市值股。
从个股表现看,波动在预期的合理范围内。前五日无涨跌幅限制期,除首日外,仅两只个股触发盘中临时停牌,多数情况下股票涨跌幅在20%以内;实施涨跌幅限制后,个股涨跌幅进一步收窄在10%以内,仅4只股票出现涨停,累计5次。
从交易活跃度看,前期偏高,随后趋于平稳。科创板首月成交额(含盘后固定及大宗)合计5850亿元,日均254亿元,占沪市比重为13.8%。换手率开市首日78%,目前已稳定在10%至15%区间。
从投资者结构看,近四成开通科创板权限的投资者参与首月交易。自然人投资者为科创板参与主体,交易占比89%,专业机构交易占比11%。未来,随着新股供给常态化、投资者参与热情趋稳,科创板估值将逐渐理性。
截至昨天,科创板累计受理企业152家,企业集中于“三个面向”“主要服务”“重点支持”“推动融合”等领域,坚守支持国家战略定位。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57家、生物医药34家、高端装备28家、新材料14家、节能环保新能源及其他行业共19家。从上市标准看,有129家、4家、1家、11家、4家企业分别选择了科创板一至五套上市标准,另有3家企业选择差异表决权/红筹企业适用的第二套“市值+收入”指标,包容性特征体现明显。
从首批上市28家公司的定价情况看,科创板市场化发行机制初步显效。通过提高网下机构占比、试行跟投制度、投价报告约束机制、剔除最高报价机制等措施,形成了相对理性、独立判断、压实责任的发行承销环境。目前,28家公司每个网下账户、每个投资者每次申购获配金额中位数提升至39万元、109万元,是近三年现有板块的37倍、62倍,有效加大了网下报价的约束。
作者:本报记者 唐玮婕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