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临港基地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本报记者 袁婧摄)和第一代桑塔纳生产车间(上汽大众供图)
如今,人们对新车上市早已习以为常。但今年一款自主品牌概念车的亮相,却收获无数关注的目光。这辆荣威Vision-i概念车,是上汽集团以情感化智能移动空间定义的未来汽车。i,代表intelligence(智能),代表I(自己),也代表“爱”(自由与陪伴)。这是上汽对未来智能化汽车的愿景,也是对5G技术在汽车应用场景落地的愿景,更是对未来出行回归人们本质情感需求的愿景。
参与这款新车开发的项目负责人,大多有这样的经历:桑塔纳跑遍大街小巷、别克走进新世纪、赛欧驶入寻常百姓家。再往前看,上了年纪的上海人都记得,当年的轿车可是工人们用榔头敲出来的稀罕物。谁能想到,不久的将来,可能不用驾驶员,汽车也能在马路上自己跑起来。
如今,上海是全国汽车产业重镇,在产业规模、产业创新、产业融合等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下一步将全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作为落实“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举措,作为建设汽车强国和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支撑。
上海牌轿车,代表了一个时代
旧上海,是万国汽车的展览场所,但大街上跑的车,没有一辆是中国造的。不过,客观的需要,使得旧上海汽车修理和零配件制造业在国内发展较早,形成了一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轻型越野车和三轮载重汽车取得成功,萌发了制造轿车的打算。第一辆轿车于同年9月28日试制成功,定名为“凤凰牌”。当时的翼子板和车顶都是用榔头敲出来的,工人们敲得胳膊都肿得抬不起来。
1959年上半年,上海进行新一轮轿车试制。当时几十个最有实力的工业企业一起参与,每个企业都会领到一个相关部件的攻关生产任务。结果,上海汽车底盘配件厂用七个月完成悬架、转向器、前减振器、传动轴、制动器等18个总成的研制;上海内燃机配件厂试制出发动机;上海郑兴泰汽车机件制造厂试制出变速器和螺旋伞齿轮;上海汽车装配厂用五个月完成车身制造和整车组装。1960年经过改进,1964年2月,小批量试制12辆,并更名为“上海牌”轿车。随后,该型轿车投入批量生产,成为继红旗牌轿车后国内又一批量生产的轿车。
1979年,上海牌轿车累计产量已达1.7万辆,成为公务车与出租车的主力车型。1980年,年产突破5000辆。直到今天,许多人的记忆中还残存着“上海牌”轿车的影子:老实持重的外形,毫不夸张的色彩,这部车代表了一个时代。
在业内人士看来,在国家投入很少的情况下,上海轿车工业能发展到这个地步,已属不易,这是上海汽车企业自主奋斗出来的成果。虽与同时期世界汽车制造业先进水平相比有着巨大差距,但这是一个重要基础。也正因为有这个基础,才有后来上海率先与德国大众合资生产轿车的机遇降临。
国际品牌落地,开放造就双赢
1978年11月,由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轿车中外合资经营洽谈拉开序幕。经过六年谈判,1984年10月,中德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合营合同签字仪式,上海大众(现更名为上汽大众)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这条路走对了。上海通过桑塔纳项目的引进,彻底改造了一个行业,不仅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而且成功打造了后来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而从全国范围看,上汽大众在探索中国轿车工业合资经营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滚动发展的道路,为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轿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与世界接轨的经验和成功的实践模式。
1997年,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大潮中,中美合资上海通用(现改名为上汽通用)项目落地金桥,中美双方各投资50%,总投资达15.21亿美元。上汽通用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汽车合资项目,被称作当年上海的“一号工程”。
1998年12月,一辆崭新的白色别克新世纪轿车下线,标志着上汽通用进入量产阶段。新工厂从打下第一根桩到首辆别克轿车下线,仅用时23个月,在国际上创下汽车整车厂建设速度之最。别克投产之初,零部件国产化率就达40%以上,质量毫不逊色于北美生产的别克。
与其他汽车合作项目不同的是,通用汽车与上汽集团的合资,不仅设立了制造工厂,还同步成立合资的研发中心——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建设整车厂与汽车研发中心双轨并行,当时在国内属于首开先河。今天的泛亚,不仅是上汽通用的设计与工程技术中心,也是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自主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越简单制造,未来汽车不仅仅是车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汽车市场扩大开放,国外品牌纷至沓来。国家也第一次把“轿车进家庭”列入发展规划。从此,汽车开始真正走向家庭,价格也越来越亲民。
当国内汽车市场迅速扩大时,发展自主品牌的紧迫性摆在上汽面前。15年前,上汽集团内部成立了一个神秘的“5.28项目组”,旨在建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最后确定为“荣威”,其双狮、华表的标识(logo)设计,彰显中国特色。从那时起,创新始终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关键词。
因为创新,如今上汽集团是国内唯一全面实施“纯电、插电、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的企业,“电池、电驱、电控”三电核心技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已先后推出20余款新能源产品。在智能网联技术方面,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跨界合作,在全球率先推出“产品+服务”互联网汽车新品类,目前上汽互联网汽车销量已突破百万辆大关。同时,上汽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汽车样车测试总里程超过11万公里,在开放道路的测试里程已超过8000公里。其中,荣威Marvel X Pro版,已能够在低速无人驾驶条件下,由车辆自主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泊车和取车,是全球首款达到L3级智能驾驶水平的量产车型。
去年,上汽集团整车销量达到705.2万辆,同比增长1.8%,进一步扩大市场领先优势,同时,第14次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36位。
而比这些数字更重要的是,上海汽车产业早已跨越了简单制造,而是按照“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的创新发展方向,正在努力争取早日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出行服务与产品的综合供应商,更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晓鸣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