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土地利用强度——临港新片区刚刚发布的《关于支持临港新片区产业、研发用地提高容积率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首次探索对土地的分类管理,对综合绩效评估A、B类的企业,其提高容积率或开发建设地下空间作为地上主体建筑的配套设施的新增建筑面积,不再收取土地价款。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规划和自然资源处负责人史炯表示,企业“免费”扩容的前提是企业自用,这一新政不等同于同意企业通过扩容的方式来进行房地产开发。不难看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在制度创新的同时,也将风险防控放在了同样重要的位置。
制度创新,临港新片区才能被充分激活。如果把“大胆走”的制度创新看成是向高处走的纵坐标,把风险防控看成是往远处去的横坐标,两个方向同时发力,那么新片区改革开放的广度与高度都将得到极大拓展,形成一个更加令人期待的价值坐标系。
金融、产业、人才、住房保障、土地
快速出台的新政被认为“扔下了一颗原子弹”
金融、产业、人才、住房保障、土地——回顾100多天来临港新片区发布的新政,制定者信心满满,“这些新政在国内颇具吸引力”。
《促进金融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快速获得了反馈:已落地的16家金融机构开始推出相关业务,建设银行搭建新片区首个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中国银行办理了新片区首单在线供应链融资业务,农业银行办理了新片区首笔境外银团3500万欧元贷款,浦银租赁与法国达飞轮船完成了新片区首单1.09亿美元的跨境船舶租赁业务......
《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以及同期发布的《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四大重点产业的若干支持措施》吸引力度空前: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和各开发主体累计咨询接洽项目约1600余个,其中已签约落地项目超过90个。连日来,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高级顾问徐秀法不停收到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短信,“临港发布的‘1+4’产业政策,像是在行业里扔了一颗原子弹。”
《支持人才发展若干措施》用贴心的政策向天下豪杰广发“英雄帖”。更为特别的是,临港的用人政策不拘一格降人才,将“金领”“白领”“蓝领”全部纳入引进范围,在实行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上作出了探索。比如,海昌海洋公园的虎鲸饲养员,学历不高,却是“能养好价值一个亿的虎鲸”的宝贵特殊人才,如果按照学历“一刀切”,就被拦在了人才引进的大门之外。针对过去很多技能人才因学历不高无法享受落户政策的情况,临港的人才新政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情况,让企业得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才,形成了科学合理高效的人才认定评价系统。
“发动机”和“压舱石”
缺一不可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在这里并行不悖
而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内部,“综合计划办”变身为“制度创新与风险防范处”,这一首设的机构对照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承担起三大职能:负责自贸制度创新、专项政策研究、政策法规制定工作;运用大数据统筹开放环境下的全面风险管理,做好重点领域、特殊领域风险的精准检测、评估、预警等工作;负责审改工作。
谈到这个全国范围内都很难找到相同名称的新处室,其负责人吴群峰说:“制度创新,是新片区这艘大船的发动机;风险防范,则是保障新片区在制度创新海域里平稳行驶的压舱石——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缺一不可。”
体验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处一天的工作,工作强度高得有些令人喘不过气——吴群峰刚刚通宵改完近万字的材料,走路都有些发飘,他的微信中还转发着新片区招聘35名公务员的消息,“诚邀各路豪杰共谋大业”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于人才引进的渴望。
吴群峰和朱峰、焦敏曾经参与新片区《总体方案》的制定,驻守市发改委时,因为拼搏的劲头被称作“临港三剑客”。或许是基于这样的经验,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处再次以小组化工作模式分工,并横向融合,每个人都有交叉条线,以避免个人工作面过窄导致思维局限。处室内部甚至还有类似顺口溜的工作纲领:“统分结合,又通又专;平时分工,急时统上……”
焦敏这几天正在紧张地移交微小轮机、中英低碳学院等一批项目,而今后的工作目标也已明确——围绕经济工作,探索制度创新以及风险防线。事实上,新机构的亮相就凸显了改革创新的价值导向。
食堂里、会议间 常常卷起“头脑风暴”
“无人区”的制度创新需要大量学习和研究
新片区管委会内设机构调整后,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处新增了四名同事。核心工作没有变,但做了一道减法、一道加法:减掉了一些其他工作,增加了一些更具关联性的工作,比如优化审改营商环境和制定临港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2.0版。“总体而言,工作内容更聚焦了。”
“第143页的下方表格里,新加坡的数据来源是否还要进一步核实?”管委会F区3楼的会议室里,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处全体成员与来自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的专家围坐在桌旁,唐晓春在满是标签的文件上发现了一个很难注意到的细节问题。
这样的场面,其实在这个新处室很常见。他们甚至常常在食堂或者会议间隙聚在一起进行 “头脑风暴”——每个人都很忙,难以凑齐时间。这一次,他们正在进行的是全球自贸区政策对比研究的讨论,对于长达161页的材料,每个人都能发表见解,而最终他们将形成一份对于下一步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要研究、学习的新东西太多了。”吴群峰说,新片区的制度创新早已驶出“深水区”,进入“无人区”,同事们都在见缝插针地提升自我,以应对新形势、新挑战, “除了内部的‘头脑风暴’,我们还会借助政府、民间智库的力量,并常去企业等进行调研。”
作者:本报驻临港记者 祝越
摄影:文汇摄美部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