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藿香叶,我们先拣去枝梗杂草再进行碾磨,制作香包要注意不能碾得太细,让香气容易挥发,每一个香包要装8克药材。古代香包都是红色的,这是由于古人相信火能避邪……”在袅袅一篆香中,一堂别开生面的避疫香囊制作直播课正在进行。主讲人是长宁区江南文人传统香事非遗传承人吴清,他是虹桥香事馆主人,如今又多了一个“非遗主播”的新身份。镜头记录下香囊制作的全过程,吴清也将不同香料的讲究、清宫医方历史等娓娓道来。
疫情之下,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非遗传承也在悄然改变。作为上海首个“非遗综合体”的虹桥香事馆,地处新虹桥中心花园绿地深处,以往人们在逛公园的同时就能欣赏到这里所收藏的香事器皿,同时能免费体验传统香事课程。闭馆期间,虹桥香事馆开启了“云端”模式,吴清特别开设了避疫香囊制作、香事礼仪科普等线上课程,将传统非遗更灵动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最近一次“文化云”直播上,吴清主讲的“闻香与避疫”有8万多人在线围观,大家一边看直播还能一边下单“买买买”,这款售价35元的避疫香囊迄今已卖出了数万个。谈及“触网”经历,吴清很是感慨,日常香事馆线下体验课每期五六十人已是极限,在“云端”则被无限放大,有效拓展了非遗传承新天地。
有了“云端”助力,这个公共绿地里的非遗体验馆也为复苏积蓄力量。吴清告诉记者:“没想到传统文人香事在网上这么受欢迎,其中有很多90后年轻人,每天都有不少人来咨询香事馆什么时候开门,希望来实地体验一把文人香事的仪式感。”
落成不到一年的虹桥香事馆是长宁区探索打造的以公共空间为载体的“非遗+文旅”活态传承保护方式,集展示、研究、交流、传习为一体,别致的非遗体验为忙碌的现代生活增添了一份闲雅宁静的心境,受到了周围居民、游客,特别是85后、90后年轻白领的欢迎。
“在非遗进校园、在社区之外,我们正探索更多方式让非遗文化走出传统场馆,走到老百姓身边。”长宁民俗文化中心主任周笑梅告诉记者,长宁非遗项目多达27个,若仅依靠政府的传承保护中心展览展示,“一年都排不上队”。虹桥香事馆首开非遗拥抱公共绿地的先河,由公园管理方上海虹联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空间支持,民俗文化中心和非遗传承人注入文化内涵,一系列公共文化组合拳使非遗传承与盘活公共空间和谐共鸣。
受此启发,长宁区将进一步打造文旅融合的品牌项目。虹桥香事馆今年将启动一系列以雅致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之旅,具体包括“江南文人香事培训”及香文化参观、一周绣娘之旅、石雕篆刻之旅、传统书房插花设计体验等等。与此同时,还将深入探索非遗项目与公共空间融合,并借助“云端”渠道,让非遗项目拥抱更广阔天地,让好展览拥有更长生命期。
文:周渊 王宛艺
视频/图:张伊辰
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