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野生动物保护”推至社会高光聚焦点。一时之间,禁食、禁捕野生动物等话题形成前所未有的热度。当人们仔细剖析问题症结,却发现,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侧重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仍有大量野生动物保护处于“空白地带”,野生动物滥食滥捕行为也因此无法得到有效抑制。
法律法规的反应速度很迅捷。时间拨回至今年2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明确,凡是没有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陆生野生动物,一律禁止食用,不论是否属于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近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启动《决定》和《野生动物保护法》执法检查,就野生动物保护、收容救治、分类处置等环节进行现场实地考察,亮出执法利剑,直指野生动物保护中仍存在的种种薄弱点。
彻底告别陈规陋习,让禁食禁捕落于实处
长江入海口,崇明岛正在向世界级生态岛的目标全力冲刺。从上海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到全市最大滩涂湿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里成为野生动物们的“天然庇护所”。
6月3日,就在《上海市中华鲟保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前三天,长三角首例非法捕猎、杀害中华鲟案件在崇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被告人因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五千元,同时赔偿国家水生野生动物资源损失四万元,还要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
崇明区对涉野生动物违法行为的重拳出击,正是当下上海从严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动缩影。来自市城管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自《决定》公布起至6月8日,上海累计出动城管执法人员59万余人次,开展执法检查69万余次。截至目前,尚未发现一起占道设摊经营、兜售野生动物的违法违规行为。
虽然上海野生动物保护大形势不断向好,但执法检查组在实地探访过程中仍捕捉到了不少问题。崇明东滩,典型的河口湿地。每逢特定时节,大量候鸟迁徙而来。就在不久前,这里首次观察记录到了广泛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的白腰朱顶雀。然而,同样是在这里,部分农民还存在着张网捕鸟、食用鸟类等陈规陋习,违法行为偶有发生。
执法检查组建议,区级相关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集)贸市场、水产品批发单位、餐饮单位等监管力度,全面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野生动物交易,细化落实禁食、禁捕野生动物的办法和措施。
保护野生动物,就要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保护野生动物,禁食、禁捕仅仅是第一步,还要从根本上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两年前,《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正式发布,红线区域覆盖了本市80%以上的重要生物栖息地和现存保护物种栖息地。
在政策制度的支撑下,这些栖息地静静繁衍、生长。当执法检查组成员们的脚步踏上嘉定区华亭镇一块面积达93.6公顷的生态林地。他们惊喜地发现,一方鸟类自由嬉戏、生活的空间正渐渐成型。
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耳边不时响起的蝉鸣鸟叫,共同构成了嘉定区唯一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浏岛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数十年来,浏岛内的植被一直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即便是在保护开发的时候,也没有进行过度人工干预。当大自然保持着自己的原始状态,丰富的植物层次也渐渐出现。富足的草本植物,组成了鸟类丰富的食物来源。如今,这里已成为上海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
受益于浏岛鸟类栖息地、彭门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以及江桥片林等一批大型片林,嘉定区各类野生动物种类迅速增加。最新调查记录显示,嘉定区内的野生动物已达112种。其中,两栖类6种、爬行类11种、鸟类87种、兽类8种。
除市郊成片的栖息地、保护区外,上海也正结合自身特点,竭力解决城市中野生动物栖息地碎片化的问题,为它们建起更多舒适家园。
将目光投向地处上海中部的闵行区,一项生态系统修复正在火热实践中。在这里,浦江、华漕、吴泾3个镇已完成了516亩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修复和45.9亩湿地生态修复。不过,在修复过程中,闵行区也面临着“两难”困扰。闵行区副区长吴志宏在调研中吐露出了政府部门的烦恼——动物栖息地渐渐修复,但周边住宅区的居民们却也渐渐攒起了满腹牢骚。清晨的蛙叫十分恼人,夏天的蝉鸣也总引人心烦,城市化和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微妙平衡仍有待进一步寻得。
嘉定、闵行的积极探索并非个案。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全市20个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正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极小种群物种恢复及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等工作。截至2019年底,上海共开展完成修复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面积达1225.59公顷。同时,将国家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等约13万公顷区域纳入本市生态保护红线。
不止于野生动物收容,探索本土物种回归与复壮
在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副主任委员阎祖强看来,下一步,如何让人类和动物和谐共生是未来探索重点。
摩登都市,高楼大厦林立,却也让受伤的野生动物们无所适从。在野生动物收容救助保护链条中,一个关键环节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收容救助站点。除上海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这些“专业选手”外,正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园被吸纳进入野生动物保护救助群。从华夏公园、崇明东平森林公园,到和平公园,它们既是城市中的“天然氧吧”,更成为野生动物们的临时救助站。
浦东新区华夏公园,执法检查组的其中一站。在公园的东北角,“藏”着一处野生动物救护点。社会上被发现或被行政罚没的受伤鸟类、两栖类、小型兽类都会送来这里进行救治和暂养。占地近千平方米的救护点被清晰划分为两栖类放养池、鸟舍、兽舍等,不同物种间互不打扰。有时候,一些小动物在这里一住就是数月,跟工作人员都渐渐培养起了深厚感情。
来自市绿化市容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全市收容救护野生动物590次,共救助动物801只。从野生动物被发现到临时救护、分类处置,一道道保护防线已渐渐筑牢。
在野生动物救护之外,城市公园还在尝试探索本土物种回归与复壮的更多可能。同样在华夏公园,距离救护点不远处,数十只獐或走或卧,还有的正悠闲地吃着草。据悉,占地近5400平方米的獐园共养殖着70头成年獐。时间拨回至20世纪初,上海獐的生存环境还是另一幅模样。由于长期自然环境变化以及人为开发利用活动影响,这一曾十分活跃的本土物种在上海绝迹。2007年,上海从浙江舟山獐养殖场引进种獐21头至华夏公园,通过十余年的圈养繁殖,扩大建立了最多达100余只的圈养种群。如今,从华夏公园繁殖出的健康后代还输送给了滨江森林公园、松江浦南林地、新浜林地、南汇东滩野生动物禁猎区和崇明明珠湖进行野化和野放。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