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利办好了在上海落户的手续,西伯瀚(上海)海洋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金军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朋友与公司的同事,立马引发了“轰动”。作为临港新片区第一个享受到“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到3年的人才,金军深深觉得:自己的案例给了更多想要扎根上海、扎根临港的人才吃下了“定心丸”。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上海最东南端的临港新片区,正在通过一系列高含金量的人才政策,尽一切力量广纳天下人才,使五湖四海的人们在成就梦想的同时共建美好城市。
居转户年限短了,人才归属感强了
这几天,金军每次经过轨道交通16号线滴水湖站都会会心一笑,这里的人才政策的广告牌格外醒目:“临港新片区居转户年限缩短啦!”
原来,根据《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落户上海的条件之一是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为吸引人才集聚,去年11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支持人才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对在新片区用人单位工作的各类人才,缩短其“居转户”年限。之后经过与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公安局等部门的沟通,这一重磅人才政策的实施细则近期也顺利落地。
西伯瀚公司位于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内,是一家海洋工程特种装备的高新技术企业。“九成以上的员工来自外省市,大家都很关注人才政策细则什么时候出台,什么时候落地。”金军说,按原先政策,许多员工短期内无法落户上海,通过管委会与园区方面的主动宣讲,公司与员工们及时了解到了最新人才政策,“大家都对‘落沪’期待满满,这与一座城市地归属感密切相关”。
根据流程,金军先到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申请了一份推荐函。推荐函上,申请人要承诺获得上海市户口后继续在新片区工作2年。不到一周,推荐函就批下来了。1个月后,他的名字已经出现在了落户获批公示名单上。
截至目前,临港新片区已发出“7转5”推荐函120份、“7转3”推荐函12份。除金军之外,还有13名人才通过“居转户”年限缩短政策顺利落户,他们主要来自高端装备企业、科技类企业以及现代服务业。
特殊时期特殊机遇,区域揽才不止步
“我去年11月通过学校发布的就业资讯,在一家位于临港新片区的科技公司实习。今年5月,作为软件工程师被正式录用,成为了一名临港人。”
上海海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黄依笛说。上海海洋大学今年的4000名毕业生就业现状已基本达到学校阶段性的就业目标,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晏萍依然丝毫不放松,针对目前未就业的群体持续性进行动态“一对一”精准帮扶,帮助学生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让晏萍印象深刻的是临港新片区搭建的云端招聘平台。据统计,这一平台的在线企业总数达240家,发布职位数1200个,简历收取20000余份,在线视频总数2000余次。“送政策、送指导、送岗位、送技能、送温暖。”晏萍介绍道,临港新片区通过多重举措与学校互动,应对当前的就业季。
特殊时期,上海临港电力电子研究院即臻驱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逆势揽才,响应政府“稳就业”的号召,联络多个高校扩张人才培养通道,新招应聘者占比公司人员总数超三成。
研究院人力资源总监陈思雪表示,公司的这一决定与临港的产业规划以及在这个特殊时期抓住的发展机遇分不开。
“临港新片区正在积极建设国际创新协同区,集聚了一批顶尖科学家和科研平台,正全力打造国际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孵化地。”陈思雪表示,“作为一家研发导向的技术服务平台,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增长情况,迅速扩招并调整组织架构和人员结构,许多人也恰恰是因为疫情和研究院结下良缘。”
对标更具竞争力,人才体制机制再进阶
目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草案正式进入社会公示阶段。到2035年,新片区规划常住人口规模250万左右,人口结构以年轻化、国际化、高学历、流动性为基本特征。
规划草案拟明确,构建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体制机制,提高国际人才工作许可便利程度,实施个税税负差额补贴等优惠政策,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临港新片区的人才服务也将进一步提升,管委会人力资源处人才服务专员杨武介绍,在临港新片区挂牌一周年之际,国际人才服务港也将同步挂牌,届时,这一位于滴水湖畔的人才服务大厦将集合出入境人才服务、人才服务中心日常服务以及上海外服、智联招聘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不光政府服务时间将延长,功能也更加完善,如果符合条件的企业高管就可以就近办理APEC商务旅行卡,五年内可多次出入21个成员经济体。”杨武介绍。
未来,临港新片区将进一步聚焦人才政策实施,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同时,新片区将依托现有的国内外人才政策和创新环境专项扶持政策,构建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体制机制和更加精准、更加有效、更受欢迎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体系。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武伟说,临港新片区将很快产生“2.0版本”政策体系,聚焦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在人才和人力资源领域继续“下功夫”。
作者:祝越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